人民日报标题

一个普通的东北村庄,党支部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把思想工作做活了,吵架村变成了文明村。请看——边门子村的笑声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6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一个普通的东北村庄,党支部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把思想工作做活了,吵架村变成了文明村。请看——边门子村的笑声 第6版(新农村) 专栏:农村新风   一个普通'...

一个普通的东北村庄,党支部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把思想工作做活了,吵架村变成了文明村。请看——边门子村的笑声

第6版(新农村)
专栏:农村新风

  一个普通的东北村庄,党支部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把思想工作做活了,吵架村变成了文明村。请看——
边门子村的笑声
本报记者 张贺
  11月8日,星期六,中午。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边门子村委会办公室里静悄悄的。村党支部书记夏廷彦坐在办公桌前一边喝茶,一边惬意地对记者说:“要在5年前,一天也别想清闲。不是这家来告状,就是那家来评理——哎!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别提了!”
  多大个事儿,咋能10年不说话呢——“谈心会”解开了多年的家庭矛盾
  边门子村是一个有470户人家、1600多人的大村。前些年,虽然经济发展了,可新的烦心事儿又来了:打麻将赌博、建小庙拜神仙、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少数人拜金主义、损人利己思想相当严重,一些村民就认鼻尖前的一点儿利益,动不动就大吵大闹;还有的婆媳不和,儿孙不赡养老人……边门子村成了有名的“吵架村”。
  村妇代会主任夏慧娟是个有心人,她发现村民们爱“聚堆儿”,常在背地里唠张家长、李家短的。“我就想,为什么不把这些常唠嗑的姐妹召集起来呢?大伙儿少谈点别人家的私事,多谈谈如何处理好自己家的问题不好吗?”
  1996年6月,夏慧娟组织十几个姐妹在一个婆媳多年不说话的家庭中召开了一次“谈心会”。会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谁对谁错,各抒己见。一阵议论下来,婆媳两人脸上都挂不住了,“是啊,一家人,多大个事儿,咋能10年不说话呢?”两人各自检讨了自己的不是,和好了。一个积怨10余年的家庭矛盾就这样解决了。
  这次“谈心会”启发了边门子村党支部:何不把家庭中的矛盾、邻里间的纠纷拿到大庭广众之下,由大家评论说理,分清美丑呢?1996年7月,村里就“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召开了第一次“家庭热门话题评议”。气氛热烈、发言踊跃,评议会从晚上6点一直开到半夜。可大伙都意犹未尽。趁热打铁,村党支部就这个话题一连组织了5次评议会,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明显见少。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大吵大闹,甚至上演“全武行”的现象彻底消失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矛盾往往不触犯法律,却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风貌。7年来,边门子村通过“家庭热门话题评议”先后就“邻里关系怎样处”、“孩子如何花零花钱”、“女孩是不是传后人”、“税款该不该交”、“公共水利设施建设该不该参与”等20多个话题展开讨论。许多家庭摆脱了恼人的矛盾,重新过上温馨的生活。昔日的“吵架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谁好、谁不好,一看被褥就知道——“被褥展”暖了老人心
  这是记者见过的最奇怪、但也是最温馨的展览。在边门子村委会的大院里,一排排五颜六色的被褥整齐地码放在桌子上——全部是老人自己正在使用的被褥。展览的目的既不是做生意,也不是搞宣传,而是通过评比谁家老人的被褥最干净、最厚实、最暖和,来看谁家对老人最孝顺。前三名不但发奖状,而且还将获得物质奖励。
  这是村妇代会主任夏慧娟想出的又一个好主意。边门子村三世同堂的多,全村有86位65岁以上的老人。过去,村里许多人敬老尊老的意识比较淡薄,一些年轻人只顾赚钱,忙着自己玩乐,对家中的老人不太关心。在研讨“怎样赡养老人”时,村民们都说自己对老人如何好,但光说拿不出证据来。于是,在夏慧娟的提议下,从1998年开始,每年的春秋两季,边门子村都要召开“尊老敬老被褥展”。“谁好、谁不好,一看被褥就知道,”夏慧娟说。
  第一次被褥展使许多媳妇感到丢了脸——全村最差的被褥全是老人的。有的人把自己结婚时买的新被褥拿来充数,虽然婆婆站在一边不说什么,但脸上的表情却已说明了一切。还有的人干脆猫在家里不出来。
  “这次展览作用很大,”夏慧娟说,“都不用说什么,一目了然的事,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办。老人本来就怕冷、怕潮,不把老人的被褥做好了,在全村人面前都抬不起头。”所以,现在许多家庭都把最好的被褥给老人用,那些不太富裕家庭的老人的被褥虽然是旧的,但也都洗得干干净净。
  几年来,自愿参加被褥展的家庭越来越多,敬老爱老之风越来越浓。许多媳妇都把被褥展当成展示自家生活水平和敬老之心的比赛。
严是爱,松是害——治家格言提高了村民觉悟
  格言是名人的专利,可边门子村,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格言。“严是爱,松是害”、“少扯淡,多实干”、“要想不生病,锅碗瓢盆洗干净”……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格言”是村民们自己的创造,反映了他们对生产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思考和体会。边门子村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格言大赛,许多格言通过比赛而被村民们广为传抄。
  村党支部还充分调动文艺骨干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家庭新风演唱会”,把身边的好人好事、新风新貌编成快板、歌曲等文艺节目,使群众在自娱自乐中受到教育。在村民朱宝玲的家中,记者听到她用《南泥湾》的曲调唱道:“红日出东山,送外孙上校园。姑爷去上班,闺女下田间。一个女儿没负担,好自在呀好清闲。奉劝姐妹们,不要轻女重男。”她的丈夫是“倒插门”,她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村民树立新的生育观念。
  边门子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村470户中有双文明户325户,十星级文明户98户,有35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村民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加强了,村里的农业税、征购粮征收任务在全乡都率先完成。村里建路时,村民们主动拆墙挪树。一个普通的东北村庄正在建设自己文明富庶的家园。(附图片)
  (压题照片:今年8月该村举行的一次被褥展。)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