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乡村丁玲纪念馆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乡村丁玲纪念馆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乡村丁玲纪念馆 青杨   人们到桑干河下游南岸去看那数万亩葡萄园的时候,还应该拐进河北省涿鹿县的温泉'...

乡村丁玲纪念馆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乡村丁玲纪念馆
青杨
  人们到桑干河下游南岸去看那数万亩葡萄园的时候,还应该拐进河北省涿鹿县的温泉屯村去看看那座简易的丁玲纪念馆。温泉屯村北依古老的桑干河,南偎雄峙的轩辕皇帝陵寝地桥山,村中昔日曾有夏至秦代帝王们祭祀轩辕黄帝时驻跸沐浴的温泉宫,有几千年前的旧城,如今宫与城都变成了一个名字,变成了一段记忆。但是,村中还有明清时的旧城堡,有古老神奇的槐抱榆树,有冒着热气的温泉水眼。村里村外是几万亩被文学巨匠郭沫若赐名北国明珠的龙眼葡萄园。城堡、老树与水流与葡萄林都环围着丁玲纪念馆,共同承接着昔日人类文明的辉光,维系着古往今来不寻常的人生价值观。
  土改的时候,丁玲作为温泉屯村下乡工作队,在那里住了十八天。后来,她就用那里热火朝天的土改素材写出了获斯大林金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本反映社会重大现实题材的名著获奖后,她拿出五千元钱,为温泉屯村建起了丁玲文化站,购置了书画刊、留声机、乐器、电影《白毛女》及木偶戏、戏剧胶片,并安排专人管理。于是,千里桑干河畔有了一座农民文化站。
  纪念馆原址就是原来的丁玲文化站。这座小院坐落在村子正中心,从前是座二进院的庙宇,民国大改良时,拆了神像改成学堂。至今,后面闲屋里的墙上既有斑驳的彩绘神像,也有教学的黑板,院里有石砌的甬路。从前院门口正对的是一口水井,现在院外正南只剩下苍翠欲滴的槐抱榆树,西面是明清时古城堡。村里旧房老屋大都不在,街道也一变再变,唯有这文化站旧址老院依然一动不动地矗立在中心位置。因为这里留着一位作家的印痕,有着不同凡响的纪念意义。
  在这旧日小院里,纪念馆成立时,丁玲的爱人陈明先生提供了大量的丁玲著作,未发表过的珍贵照片和实物。温泉屯村丁玲的老房东曹永明从家里搬出了丁玲睡过的床,坐过的马车车轮,以及她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品。现在,这些实物都陈设在馆里。这些平平常常的物件,因为与一个不同凡响的人有关,就超越了普通用具的意义,成了历史文物,让人们观瞻。
  一座乡办的纪念馆,坐落在偏远的村野乡间的古庙院里,一种简易朴素无华的缅怀,一份深沉久远的感念记忆。自从有了这座小小的纪念馆,这块古老的土地,就有了独特的文化感知。外地来的游客,特别是从京城来的丁玲那一辈老革命家老作家,都要绕进去恭恭敬敬地观瞻一番。
  平时,这里很少有来来往往的游客,也没有出出进进的参观者,纪念馆静悄悄的在温泉屯村默默无闻着。馆里的物品不多,简易的不收费的丁玲纪念馆,处在树荫掩映的农村古庙小院里,由第三任文化站长崔守福负责管理。很少开门的小院有些寂寥,更多的是幽静。偶尔有几个人专程来看过了,久久地站在那些斑驳的器具,那一本本沧桑的著作面前,就会有许多感悟一丛丛生长出来。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