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协和”遭淘汰的启示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协和”遭淘汰的启示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协和”遭淘汰的启示 许小峰   随着3架“协和”超音速大型客机不久前在伦敦希思罗机场的降落,这款'...

“协和”遭淘汰的启示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协和”遭淘汰的启示
许小峰
  随着3架“协和”超音速大型客机不久前在伦敦希思罗机场的降落,这款世界上唯一用于商业运营的超音速客机结束了27年的飞行历程。“协和”飞机是英国和法国于上世纪60年代末合作开发的超音速大型客机,是英法航空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成为两国航空界的骄傲。然而,高科技的亮点,没能抗衡住商业竞争的残酷现实,无法与市场接轨的高贵产品,终于在无奈的叹息声中告别了蓝天。正如英国航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德·埃丁顿所说:“这是幻想时代的结束。”
  有人讲“协和”客机生不逢时,在“协和”客机1976年进入市场前夕,发生了石油危机,燃油价格大涨。高油耗以及噪音污染就成了“协和”客机的致命隐患。加之美国各航空公司出于民族自尊和经济利益的考虑拒绝采购“协和”客机,造成订户少,因而加大了该机型的生产和运营成本。另一不幸的原因是,“协和”飞机2000年7月发生于巴黎戴高乐机场的空难,造成110人死亡,不啻雪上加霜,导致搭乘“协和”的乘客进一步减少。
  其实,细分析起来,这些理由算不上充分。设计进入市场的产品,不能不分析可能要花费的成本、预期的效益和可能发生的风险;而在全球性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维护某些特殊利益不可能长久。也就是说,美国航空公司的拒绝采购并不是“协和”退出市场的根本原因;空难的发生可能加速了“协和”的退出,但也不是致命因素,其他类型飞机的空难事故也时有发生,何况“协和”空难的原因并不在飞机本身。所以若要追究“协和”退出航空市场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应是“协和”客机设计师们的超前思维与市场现实差距过大,而政治家们不切实际的盲目推崇对“协和”的决策偏差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类似的案例在国内外并不少见。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曾被评为“199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的铱星通信系统。由于无法寻到足够的买主,美国铱星公司于2000年3月背负着几十亿美元的债务宣告破产,使这一令世人瞩目的高科技童话如流星般在夜空中一闪而过。参与该系统建设投资的中国公司也只能在遗憾中接受现实,在失望中开始明白: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淘汰落后,也会淘汰“先进”。
  终结“协和”客机的运营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规律。同时,也为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进程中留下了值得深思的问题。高科技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市场定位不准确,需求分析不切实际,不计成本地片面发展高科技产业都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至于为了某些其他目的而大搞形象工程就更需三思而行了。手握决策权的各级领导或企业家应能通过这一事件有所感悟,在告别“协和”的同时,也真正告别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格格不入的思维和决策方式。真理与谬误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离开科学分析、正确决策和准确的市场评估,乱上项目就可能变成盲目发展。也许这就是“协和”给我们的一份宝贵启示。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