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中国情
第15版(国际副刊)专栏:友谊之花
父子两代中国情
徐继昌 许谦
2002年9月,老挝人民军上尉军官宋维莱来到中国留学。他所走进的这所军事学府,正是他的父亲坎蓬当年就读过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7年前坎蓬作为老挝某装甲部队的一名高级军官曾来华深造。在学院往届毕业的留学生影集中,儿子宋维莱看到了父亲当年的照片。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享誉国内外,其外训系每年都担负着培训外军中高级指挥军官的任务。1996年1月,坎蓬来这里深造,因学习勤奋刻苦,且在军事指挥理论方面常有独到见解,而受到中国教官和其他外军学员的赞赏。毕业前,坎蓬恋恋不舍地在长江边、秦淮河旁、紫金山下摄影留念,他想把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带回去。当飞机腾空而起时,坎蓬心里默念着:中国,南京,我的第二故乡,我还会再来!
回到老挝后,坎蓬将他在中国拍摄的照片送给儿子宋维莱作为纪念,还常把在中国遇到的一件件感人故事挂在嘴边。受父亲的影响,宋维莱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到中国学习更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坎蓬常对儿子说:“被老挝人民称为‘母亲河’的湄公河源自中国,在中国境内被称作澜沧江,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共饮一江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在老挝人民的心目中,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军队现代化建设更有许多经验值得老挝学习和借鉴。因此,能够到中国军校留学是老挝军官们最大愿望。然而,由于留学名额有限,申请到中国留学的的人数又多,因此能够圆梦的军官凤毛麟角。通过几年的努力,宋维莱终于取得了这一资格。当他接到赴中国留学的通知后,兴奋得彻夜难眠。
启程前,父亲宴请了几十位亲朋好友,举行隆重的“拴线仪式”为儿子送行。“拴线”是老挝的一种古老习俗,这种祝福仪式不轻易举行,只有在遇到结婚等重大喜事的时候才举行。亲友用白线(普通缝衣线)拴在受祝福者手腕上,并献上最衷心的祝福。线拴得越多表示接受的祝福越多,线在手腕上至少要保留3天才能解下。为了更深切地感受亲人的祝福,解线时只许用手而不可以动用刀剪,线解下后还要妥善保存。
拴线仪式上,父亲坎蓬在为儿子拴上了一根洁白的线绳后说:“我之所以为你举行这么隆重的送行仪式,一是祝福你能如愿以尝到中国留学,祝你取得好成绩;二是为我的中国母校祝福!”宋维莱的岳父本勒也曾多次访华,对中国同样有着深厚感情,他为女婿拴上线,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到那以后,一定要好好地向中国教官学习……”几十位亲朋好友一一前来为他“拴线”,祝福的话语中都离不开“中国”两个字。
宋维莱对中国文化的领悟很快。留学期间,他不仅能像父亲当年一样用汉语与学院工作人员进行简单对话,而且还学会了不少中国歌曲,《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懂你》以及《茉莉花》等,他都唱得有板有眼。
在老挝时,宋维莱就听父亲讲过“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典故。没想到在南京梅花山游玩时,他又听到导游更为详细地讲述这一典故。他让导游教他背诵“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的诗句,并且知道了梅花就是他现在留学的第二故乡南京的市花。于是,“梅花”在宋维莱的心目中有了更重要的位置。在他留学期间,小女儿出世了,为了让女儿永远记住中国,记住南京,他与妻子给女儿取名“梅花”,并期盼她长大后也能来中国留学。
在宋维莱的宿舍里,有一只盛满了花草种子的纸盒,这些种子是父亲坎蓬来信特意叮嘱他采集的。父亲说,自从他1996年离开中国后,就非常想念中国、想念南京,希望儿子毕业后能将中国的花草种子带回老挝栽种。有这些来自中国的花草为伴,当爷俩想念中国朋友和那里的山水时,可以从中找回昔日美好的记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宋维莱常能一口气唱下来。他喜欢这首歌的优美旋律,并藉此抒发他对中国人民深深的情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