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为历史护航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专栏:
文物考古:为历史护航
本报记者 李舫
在《文物保护法》实施的第一个年头,文物考古业依然保持着对于大众和传媒惯有的低调,沉着务实,稳扎稳打。在法律为文物安全护航的大纛下,文物和考古工作正在慢慢驶入依法保护的航线,城乡基本建设、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逐渐理顺,《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各地也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文物保护专项法规。体制上的改革为法律法规的实施助了一臂之力——北京决定撤消明清皇城范围内的危改立项、湖北省将襄阳城墙的管理权正式移交给襄樊市文物局,尽管还只是开始于局部。与此同时,中国博物馆学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筹建、使用最新遥感技术对西安秦始皇陵布局之谜的探索,标志着文物考古和博物馆业科技化建设的起步。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旧面临严峻挑战,文物流失、古墓盗掘现象仍然严重的形势下,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旨在全国选择一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分期分批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今年公布的名单上,山西灵石县静升镇等10个镇和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等12个村榜上有名。这项决定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众多的散落在民间的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避免人为破坏,进行了制度上的设定。
幸与不幸都在发生。将演绎“康乾盛世”的历史和人文风貌的故宫博物院大修、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塌陷隐患、河南荥阳汉王城“楚河”、“汉界”被突然改道的黄河水吞没是今年的重大事件,它们将被永远载入史册。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