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离世界有多远——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见闻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专栏:
中国图书离世界有多远
——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见闻
本报记者 施芳
第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刚刚落幕,记者和出版界的同行又来到了万里之遥的法兰克福。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博览会总是令每一个参加的人心动。
历久而弥新
10月8日,第五十五届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如期而至,它吸引了来自104个国家和地区的6600余家出版商,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33万种新书、艺术品及多媒体产品,一周内有30万人造访,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大的书城”。展会期间,法兰克福大型连锁百货商场的橱窗里,清一色摆放的是书展的巨幅广告。
早在16世纪,法兰克福就是拉丁文精装书出版商的聚集地,从佛罗伦萨到阿姆斯特丹,各地出版商都汇集于此。二战后,为了振兴德国文化,首届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1949年在保罗教堂举行。半个世纪以来,图书博览会不仅是法兰克福的节日,也成为全球出版界的盛会。
如今形形色色的书展层出不穷,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却依旧名声在外,这与它不断推陈出新不无关系。出版商固然带来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主办方也在展会的形式上下足了功夫。今年的博览会采取了一系列吸引读者的新措施,包括增设“文学与电影”的主题影展,现场绘制世界上最长的连环画等。从专业论坛到各种研讨会、朗诵会、颁奖仪式、画展、摄影展,到名作家签名、千人迪斯科等,各种活动超过3000场。
“现在,我们绝大多数的版权交易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书展应该补充新的内容。”来自比利时的威利·弗里德曼说,这已是他第三十次光顾法兰克福。博览会上像他这样的老面孔很多,所谓众口难调,面对老主顾们越来
越挑剔的目光,主办者着实不敢吃老本而止步不前。受政治、经济的影响,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的规模近几年不断缩小,版权贸易量也不如从前。这一切在今年得到了扭转,展厅里川流不息的人流足以让主办方长舒一口气。
学然后知不足
中国1957年正式参加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虽然比不上英美馆那么热闹,设在六号馆内的中国展台倒也别具特色,红红的中国结是最好的招牌。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一些国内知名出版社纷纷亮相,期待着在这个出版业的盛会上有所作为。
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与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日期接近,许多外国出版商刚刚从北京撤展,便又赶到法兰克福设展。在法兰克福打量北京,比较两个图书博览会倒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话题。
“北京书展上的图书越来越精美,展位的陈设进步很大。”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国际部项目经理汉斯说,从1996年以来,他先后5次参加了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其间的变化之大令他惊讶。他也坦率地指出,与一些历史悠久的国际图书博览会相比,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置身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那些不远万里赶来的中国出版社的编辑们有些目不暇接。从手掌般大小的迷你书到超大型的巨作,从奇形怪状的卡通书到设计精巧的文化用品……如果说那些琳琅满目的图书让中国的图书编辑们震撼,而图书背后的数字更令人深思。据德国书商协会的信息,德国年图书销售额达到了95亿欧元,全球每10本书中就有一本是德国出版的。除了在本国发行,德国图书还大量进行“文化外销”。去年,德国图书输出金额高达10亿欧元,共有5000多种德文书被其他国家买下版权,其中中文占的比例最高,达到近400种。而从1992年至2002年11年间,中国引进图书版权超过48500种,输出图书版权为6500种,引进和输出的比例约为7∶1。在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中国展台前,来自德国的苏珊买下了一套英文版的《封神演义》,她和丈夫几年前去过中国,开始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据介绍,有关餐饮、医学保健、传统文化的中文图书比较受外国读者青睐,而其他类别的中国图书则知音难觅。
“我们要寻求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的结合点,就如同不能一味地拿来,中国的出版物也不能盲目地输出。”四川少儿出版社颜小鹂颇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好书什么时候也能在国外的市场上成为抢手货?”
学然后知不足。当我们走出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那宽敞无边的展厅时,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摞摞的书籍,更觉重任在肩:怎样才能让中国图书早日走进世界的视野。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