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调整改造重振雄风
第1版(要闻)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辽宁:调整改造重振雄风
本报记者 郑有义 张贺
“辽老大”——是人们对辽宁的习惯称谓。然而,近年来,“辽老大”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得费劲了。企业普遍存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负担沉重、管理跟不上、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现象。辽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前三名跌落到近几年的八九名。
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是辽宁人民的迫切愿望。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辽宁省委、省政府从抓观念转变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拓展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天地。
观念之变是振兴之始
20世纪90年代初期,辽宁之所以出现国企大面积亏损、企业生产经营步履维艰的局面,从根本上讲,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整套思维方式、体制结构、运营模式难以适应剧烈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思想观念比较封闭保守,习惯于计划体制下的“等、靠、要”,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与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如何克服思想观念上的弱点,已经成为辽宁改革一个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辽宁东药集团的实践发人深思。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东药集团曾因观念和机制上的落后而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1996、1997年累计亏损达4亿元,企业濒临绝境,两年之内各类人才流失了300多人。1997年底,新领导班子从改革企业用人制度入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提出“高举知识大旗”、“挖掘人力资源”、“盘活资源、以智取胜”等方针,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优惠、奖励政策,2002年斥资400多万元奖励各类创新人员,使科研人员的收入成倍增加,工作的积极性大增,不仅稳定了现有人才队伍,还出现了流失人才“回流”的现象,企业起死回生。东药现有的10余个产品,已在世界排名前三位。
“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已经成为辽宁人的共识。
体制之变是振兴之本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辽宁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高度密集,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国有企业负担沉重,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应该淘汰的企业退出通道不畅……这些问题成了阻碍辽宁经济快速发展的“绊脚石”,而破解这些难题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
对此,辽宁在经过1998至2000年的“国企三年脱困改革”之后,已经找到了解决之道。就是通过“合、转、退、减、股”五大举措,力促国有企业向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结构创新的目标发展。“合”,即通过合资合作,对国企实行脱胎换骨式的改制。“转”,即加大中小企业转制力度。“退”,即围绕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加快推进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减”,即帮助国有企业“减人、减债”,为国企创造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条件。“股”,即围绕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目前,辽宁70%左右的国有中小企业已经转为非国有及非国有控股企业;全省共有280户企业实施破产,盘活资产66.3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有44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上市公司达62家;124万人从国有企业转移出来,企业的历史包袱大大减轻。正如省长薄熙来所说,有些国有企业,我们没有改变国有性质,但机制做活了,企业就兴旺了。“我们要认真做好企业内部机制搞活这篇大文章,在内部改革上要加大力度,下狠劲儿。”
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卓有成效的。今年1—5月份,辽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14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4亿元;实现利润80.9亿元,增加39亿元。而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辽宁省还决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扩大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放宽投资领域,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通讯、科教文卫、旅游等领域;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加对民营经济的财政支持和人才支持。优惠的政策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辽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8%;出口交货值完成220.5亿元,增长117.4%;实缴税金109.7亿元,增长20.9%。民营经济几乎占据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新型工业化是必由之路
辽宁省省长薄熙来认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在发挥传统工业基础优势的前提下,必须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用高科技提升传统产业。
为此,辽宁省委提出“三二四”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即优化提高装备制造、石化、钢铁三个支柱产业,加速发展电子信息、汽车两个先导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医药、建材四个传统产业,使辽宁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原材料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近几年来,辽宁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全面应用先进管理技术,提升了传统产业,增强了老工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鞍钢、本钢经过改造,其生产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效益大幅提高;以东大阿尔派、东药、大连华信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赢家。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沈阳市的经验值得借鉴。沈阳市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为切入点,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先后组织实施了数控机床、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燃气轮机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开发出一批重大装备名牌产品,使“沈阳制造”树立起亮丽的城市品牌。今年4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沈阳机床”彰显品牌形象和技术实力,与一汽集团、丹东曙光车桥厂、山东微达机械厂等企业共签订1.94亿元的订货合同,3.7亿元的意向订货合同。
科技给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仅今年上半年,全省就已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40.9亿元,增长35.9%。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875.2亿元,增长33.8%。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增长23%。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说,居于东北亚中心区的地域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较高的城市化水平、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的交通体系、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一支庞大的、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大军,这些都是辽宁再度崛起的有利条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