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扎根农村再成龙
第1版(要闻)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
供销社:扎根农村再成龙
本报记者 杜海涛
9月29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组织20多个省、市供销社,联合部分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全国性农村消费品连锁配送集团——新合作商贸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一个崭新的连锁经营品牌——“新合作”,出现在城乡广阔的市场中。这是供销社系统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供销社体制改革,全面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的又一新举措。
作为我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党的十六大以后,全国供销合作社进一步明确了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积极完善服务网络、兴办农村超市,发展专业合作社,培育龙头企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系统汇总盈利7.3亿元,同比减亏增盈8.8亿元,创199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成绩;实现销售收入1609.5亿元,同比增长19.7%。在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供销社雄风再振,龙头高昂。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供销社的根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基础是农业。供销社的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只要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和助农增收上,就一定大有可为。”
改造完善经营网络,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供销社的基础是网络,优势也是网络,一直是农村流通的主渠道。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摊子大,包袱重,体制僵化,观念落后,供销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落伍了。“破房子、烂院子”,“三尺柜台、一把算盘”,成为当时供销社的典型形象。重振供销社雄风,首先要从整合网络做起。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国供销社转变观念,重组经营网点,改革经营方式,引进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手段,对传统经营网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今,供销社面貌焕然一新。
9月初,记者走进河南林州供销社豆村综合服务社,顿觉眼前一亮:200多平方米的店堂内,油盐酱醋、烟酒糖茶、饼干罐头、针头线脑,一应俱全。所有商品一律开架销售,整整齐齐,与城里的超市没什么两样。在综合服务社的后院,还摆放着化肥、农药、墩布、扫帚、油毡等农村生产生活用品,总计达2000多种。同时,该村综合服务社还开展了免费为农民修理喷雾器、农具,以及收粮食、卖蔬菜、换面条、售馒头等服务。正在综合服务社买面条的史秀芳满意地告诉记者:“有了综合服务社,吃穿住用不再愁。”
村级综合服务社是为农服务的前沿。林州供销合作社主任郝凤珍对记者说,像豆村这样的综合服务社,在全国已不是少数,林州就有380个。农民需要什么,这些服务社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服务社的工作人员,不仅仅坐守店堂,还实行“预约登记,送货上门”。身材瘦小的侯灵吉是豆村综合服务社的营业员,今年38岁。就是他,去年一年,肩扛车推,将400多吨化肥送到了村里乡亲的田间地头。这种服务,完全是免费的。
除了村级综合服务社,林州市供销社还在每个乡镇基层社兴办了一个400—5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综合超市。为保证商品质量,供销社以原有的农资公司、日杂公司、医药公司、酒业公司和农副产品公司为龙头,创办了五大配送体系,对600个农村网点经营的化肥、农药、种子、烟花爆竹、药品、酒、日用消费品等实行统一配送,连锁经营。
林州市供销社的网络建设是全国供销社网络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供销社全系统已发展各类大中型商场、公司4.6万个,其中连锁企业624个,连锁店2.87万个,形成了江苏苏果、西安西果等一大批具有一定市场覆盖面、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的品牌。
在全体干部职工努力下,供销社经营网点深深扎根农村,成为农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9月,记者在林州石板岩供销社采访时,遇到一位叫牛银子的老人。这位70多岁的老人来供销社,不是买东西,是专门请供销社的同志修手电的。交谈中,牛银子拉着记者的手,饱含深情地说:“到了供销社,心里就踏实。”
发展专业合作社,社员找到了“娘家”
重庆开县是水果之乡,素有“开县柑橘格外甜”的美誉。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果农之间相互杀价,加上技术不统一,到90年代末期,水果产业逐渐萧条。开县果农意识到,一家一户农民分散经营,是导致果品市场无序竞争的根源所在。怎么办?组建专业合作社是个办法。在供销社的推动下,开县一举组建了50多个水果专业合作社。到去年底,通过合作社对水果产业的调整和恢复,开县的蜜柚、锦橙等各种水果产量达6万多吨,并全部外销,水果产业重新繁荣起来。
全国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副主任周声涛对记者说:别小看这个专业合作社。它是农民在自愿前提下组织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通过对一家一户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大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者地位。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合作社,将政策和信息传递给农民,提高了引导和调控农村经济的有效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由供销社领办、创办的专业合作社已在全国农村遍地开花。
9月,记者在河南偃师市采访时看到,沿207国道,万亩葡萄基地一片碧绿;雨后的空气中,不时飘过阵阵葡萄的甜香。这是由偃师市供销社领办的缑氏镇葡萄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这个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带动农户520户,种植葡萄12000亩,每亩年均纯收入达3000—4000元。
林信通是偃师市缑氏镇唐僧寺村的农民,他加入专业合作社,种植7亩葡萄,年均收入超过2.8万元。谈起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好处,林信通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记者,专业合作社对入社农户的服务细致入微,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每年5月份是葡萄种植的关键时期,为了不影响葡萄前期生产,专业合作社每年筹措资金20万元,分发给果农,购置农资;在葡萄生长期,专业社请高级农艺师到田间地头做果树修剪和嫁接示范;专业合作社还在当地建立葡萄市场,千方百计帮助农户卖个好价钱。
专业合作社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截至目前,供销社全系统共组织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已超过1.8万个,入社农户约530多万户,发展农产品商品基地9000多个,辐射带动1500多万农户,经营范围已涉及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养殖等多个领域。社员们形象地比喻说:“到了专业合作社,就找到了‘娘家’。”
培育龙头企业,助推农民增加收入
为进一步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壮大供销社自身实力,增强为农服务的后劲,全国供销社还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他们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作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一方面通过改造基层社,做大做强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组织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使农户与龙头企业对接,既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又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
甘肃庆阳市盛产黄花菜、白瓜子等农副产品,庆阳市供销社以基层社为依托,先后兴办了黄花菜等各类专业合作社65个,带动农户8300多户,年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可是,庆阳市供销社觉得,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仅仅靠种养业是不够的,必须在农产品深加工上有所突破。为此,庆阳市供销社组建了蓓蕾金菜有限公司和金花特产有限公司。他们以这两家公司作为龙头,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仅蓓蕾公司建成的黄花菜微波杀菌生产线自去年11月份投产以来,已生产不同规格的黄花菜4.8万盒,完成产值580万元,实现利润10.8万元,上缴税金2万元。
为拓宽筹资渠道,壮大企业实力,龙头企业还积极采取中外合作合资、发展商品基地等多种形式,不断做大做强。河南周口市供销社从新加坡引入资金1.8亿元,与外商合作创办了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去年,这家公司共完成大豆加工36万吨,实现产值10.1亿元,利润2000多万元。以益海公司为龙头,周口市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总产量达30多万吨,仅此一项,农民年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
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供销社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助农增收明显。全国供销社提供的数字显示,到去年底,全系统已经建立、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1.8万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700多家,62家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7家进出口超过1亿美元。
周声涛告诉记者:“供销社是连接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合作经济组织。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供销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对供销社的未来充满信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