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提速增长
第7版(国际)专栏:新闻解析
印度经济提速增长
本报驻印度记者 钱峰
印度舆论普遍认为,在今年印度经济发展加速的背后,四个有利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印度全国今年可谓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在望,一扫去年全国大旱所带来的阴霾。农业的强劲复苏,不仅为数亿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现金,刺激了对农机具产品、手机、摩托车等各种商品的需求,直接带动了服务业、工业的增长,而且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基建步伐的加快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也是推动经济增速的主要因素。目前,印度政府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置于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印度《2003—2004财年预算报告》中提出,将投资4800亿卢比,在今后5年内扩建7条全国高速公路。在继续发展包括软件在内的服务业的同时,不仅是印度私营大企业越来越看重采用高技术和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积极参与全球汽车零部件和药物等高端产品的生产活动,而且连印度政府也开始鼓励私人公司购买亏损公营企业,使得印度制造业在过去3年间增速超过6%,不少一流私营公司的收益增幅增加到25%—30%。
三、应付美伊战争风险措施得当,有效防止了战争对经济的冲击。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全年1.05亿吨原油需求中,70%需要进口。早在今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印度政府就未雨绸缪,不仅加大了国家原油以及石油产品战略储备,还在战前与海湾地区外的一些产油国签订了原油供应合同,以确保未来的需要。
四、政局总体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相比1996年5月至1999年10月3年多时间内的5次政府更迭,自1999年10月瓦杰帕伊再次执政以来,虽然不时面临一些局部宗教冲突与社会动荡,但尚未发生任何大的社会危机,政局总体上保持稳定,确保了各项经济发展措施的连续性。
但是,印度一些经济专家也清醒地指出,随着经济改革开始步入“深水区”,印度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首先,今年印度经济增速,尤其是农业强劲反弹带有一定偶然性。从今年与去年降雨量的差异所引发农业增长的“天壤之别”,本身就说明作为世界主要农业国之一的印度,至今仍为“靠天吃饭”的难题所困扰。目前,在一些原本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农业发展势头较好。而在不少偏远地区,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印度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其次,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滞后,环境污染严重。以电力供应为例,目前存在较大的缺口,平均缺电率超过10%。权威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印度没有一个邦能达到“家家通电”的标准,有的邦甚至只有10%的居民能用上电,而对于56%的农民来说,电至今还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印度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空气河流污染惊人,极大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印度长期以来的赤字财政政策,已导致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赤字巨大,严重削弱了政府为大型基建提供资金的能力。统计显示,2002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5%,而地方财政赤字也达到了GDP的4.5%。世界银行在今年一份报告中认为,如果印度政府不采取强力措施紧缩财政支出,并提高税收、削减补贴以及公务员工资,不断上升的赤字将遏止经济发展,减少新增就业机会,最终将使联邦和各邦的预算赤字比例超过GDP的10%,印度未来年均经济增长率也将降至5%以下。
此外,由于长期受国内党派斗争以及消极保护主义思想的制约,国企私有化进程较慢,关税、贸易以及投资壁垒居高不下等“老大难”问题,不仅限制了印度大幅吸引外资的能力,同时也对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掣肘。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多次强调,除非印度政府实行一些彻底的结构性调整,更加积极推进经济开放步伐,否则印度经济高增长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下)(本报新德里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