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第6版(国民经济)专栏: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在我们共同探讨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峰会上,我谨就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谈一些看法,与各位交流。
众所周知,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总结人类发展历史,借鉴国际经验教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逐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深深地体会到,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影响,牢固树立并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深厚的动力。要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形成“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努力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科学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要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个鲜明特征。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的繁荣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考虑、谋划。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统筹地区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实现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切实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增进城乡居民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科学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不同国家,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都存在着差异,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闭关锁国、地区封锁,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也不利于本国、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不利于满足本国、本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利益。我们将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的方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完善政策,创造环境,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
科学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备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努力建设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加强沟通,增进共识,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携手迎接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自在“世界经济发展与中国论坛”上的演讲)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