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百年大修 再现盛世风貌
第5版(视点新闻)专栏:专访
时下,位于故宫西华门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武英殿建筑群仍在紧张修缮之中。究竟故宫为什么要搞大修,欲达何种效果;是“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时至今日,社会各界仍争议不断。故宫晋宏逵副院长就此正式接受记者专访道出个中奥秘——
故宫百年大修 再现盛世风貌
本报记者 张音
背景:目前,故宫武英殿主要建筑的土木工程已经完工。选择武英殿建筑群作为故宫百年大修的试点工程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武英殿建筑群独立成院,相对保存完整规模,且年久失修,从未开放过,具备试点条件。
2002年10月17日,故宫博物院向外界宣布,位于故宫西华门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武英殿建筑群修缮工程开工。
据具体负责修缮工程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介绍,此次整修计划拟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从去年10月到2005年10月之前,将完成对故宫午门、钦安殿和中轴线周围庑房的维修;第二阶段是从2005年11月到2008年奥运之前,将完成对故宫中轴线主殿如太和殿、乾清宫以及东西六宫的维修;第三阶段是从2008年到2020年,完成所有工程。第一阶段的试点维修工程就是对武英殿建筑群的修缮,此外,试点阶段还包括对乾隆花园倦勤斋内部装修的维修。
据悉,这是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对故宫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
大修是对传统的继承——
我们要为21世纪和后代保存具有真实、完整文物价值的故宫,并更好地发挥对当代社会独特的作用
记者:故宫整修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大事,当初曾受到很多建筑学家、历史学家以及社会人士的质疑,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促使故宫进行这次百年大修呢?
晋宏逵:其实自紫禁城诞生以来,维护的工作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只不过自1911年到1948年,社会条件不允许按部就班进行维修;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也限于条件,只能进行抢救保护,距彻底修复还有很大差距。之所以说这次大修是对传统的继承,是指这次工程从性质讲并没有太多新奇的东西,只是规模扩大。我们将充分尊重前人传统,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整修。我们要为21世纪和后代的人们保存具有真实、完整文物价值的故宫,并更好地发挥故宫对当代社会独特的作用。
全面恢复康乾盛世风貌——
绝不简单等同于把故宫每一座建筑修复成康乾时候的样子,而是要从整体上表现出盛世应有的风貌,并在工艺、材料及科技方面体现先进水平
记者:既然您说没有太多新奇的东西,那么这次整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晋宏逵:目的是整体保护故宫,使它重现康乾盛世的风貌。
记者:可是有专家提出,谁能说清楚康乾盛世的故宫究竟是什么样呢?
晋宏逵:我们说要把故宫恢复到康乾盛世的面貌,绝不简单等同于把故宫每一座建筑修复成康乾时候的样子。我们把这个目标分解成三个方面:首先要从整体上表现封建王朝盛世皇宫应有的风貌;其次,要在工艺和材料上达到盛世水平。实际上目前要达到这个要求是需要做出极大努力的;第三,从工程管理和古建筑保护、使用管理方面都应达到当前的先进科学水平,实现严格的现代化管理。
整体维修保护的不只是古建筑——
必须完成五方面任务:保护原有格局、保护所蕴涵的文物价值、改造和配置好基础设施、寻找出路妥善解决古建筑不当使用问题、提高展室的艺术品位和设施现代水平
记者:目前,社会上最关心的问题是故宫整修究竟怎么修?
晋宏逵:不能把整体维修保护理解为只是维修古建筑,整体维修必须完成五个任务:第一要保护故宫的原有格局,下力气整治故宫内外环境;第二要保护故宫的古建筑,不仅仅是维护其外观及其艺术价值,而是要全面保护其蕴涵的文物价值,在进行常规的古建筑工程准备的同时要研究其历史功能,寻找使其历史价值得以保存的途径;第三要改造和配置好基础设施,故宫的多种基础设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逐渐配置的,本身老化严重,也不能适应现代管理和开放的需要,有些还影响故宫景观;第四是故宫的一些古建筑还被故宫和院外单位不当使用。展览、收藏、办公管理、游客服务的用房压力很大,必须寻找出路,妥善解决。此外,作为世界著名博物馆,展室亟待提高艺术品位与设施现代化水平,让其与故宫古建筑同步辉煌。
最大难题是施工不能影响开放——
维修方案必须在勘察结论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然后还需要经过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和规定的程序审批。整修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施工和开放的安排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故宫整修方案的来龙去脉。
晋宏逵:故宫现在已经做的工作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规定的科学程序,进行调查、评估、制定规划、实施规划。对每一幢楼、每一组建筑的维修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先做前期研究,到现场勘察测绘。
一年多来,除了试点工程以外,我们主要安排和进行了多项前期研究工作,包括对第一阶段工程涉及文物建筑的测绘、勘察。而维修方案必须在勘察结论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然后还需要经过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和规定的程序审批。
记者:那么在整修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当初建故宫几乎用尽了天下所有的珍贵木材,此次整修显然不可能。原料和工艺是面临的难题吗?
晋宏逵:工艺和材料肯定存在很大的困难,但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故宫博物院从上世纪50年代就组织有一支古建筑维修的专业队伍,始终继承着传统的工艺和技术。当然对传统的工艺和技术继承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理想,如裱糊技术就面临很快将要失传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搞试点工程,也就是想采取师承制的方法尽可能保留工艺。目前在整修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施工和开放的安排。不能因为施工影响故宫的开放。
“不改变文物原状”——
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更准确的表述,即“不改变文物原状”。故宫此次整修就是以这个为根本原则
记者:自从故宫开始整修以来,关于“整旧如旧”和“整旧如新”的争论一直很多,故宫如何处理传统材料和新技术的关系呢?
晋宏逵:“整旧如旧”这个说法是老一辈建筑学家、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事业开创者梁思成先生提出的,这是对古建筑保护原则一种形象的说法,并不是法律的语言。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更准确的表述就是文物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故宫此次整修就是以这个为根本原则。
如何处理传统材料和新技术的关系,我认为也不应有太多争论。传统工艺技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延续和保护。传统方式是首选的方法。那么为什么还要引进现代科技呢?我认为,现代科学和技术首先可以用来对古建筑进行全新的认知,也可能解决以前没有遇到、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有三个条件:一是成熟有效;二是无害;三是不妨碍对文物建筑进行再次保护,而且一切要先试验。总之,故宫博物院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采取在大原则制约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解决。
地下展馆处于立项论证阶段——
故宫博物院委托权威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对拟进行建设的地块和故宫古建筑的基础状况进行勘测和评估,已完成现场勘测工作,正在进行室内分析、计算和报告起草工作
记者:据说与这次故宫整修有关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造设施先进的地下展馆,但是此举争议颇大。
晋宏逵:目前故宫博物院拥有100多万件藏品,经典的收藏文物应该尽可能多展出,并且这些代表皇家收藏传统的文物也最好就在故宫陈列。但故宫的古建筑用来展陈这些文物不仅面积不足,而且由于古建筑条件限制,对文物保护及展出效果均不理想。单纯追求展陈条件改善又不利于古建筑保护。因此故宫提出在上驷院空地位置建设一座地下展馆。
现在,故宫博物院委托了权威的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对拟进行建设的地块和故宫古建筑的基础状况进行勘测和评估,他们已经完成了现场勘测工作,正在进行室内分析、计算和报告起草工作。
到底能不能挖,能不能建造这样一个展馆,整个过程对故宫整体建筑有无影响,在地震等特殊灾害条件下对故宫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需要等待科学数据出来以后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论证。(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修缮中的武英殿现场。本报记者 苏长虹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