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破运力“瓶颈”靠改革创新——关于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下)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0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破运力“瓶颈” 靠改革创新——关于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下) 第1版(要闻) 专栏: 破运力“瓶颈” 靠改革创新 ——关于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下) 本报记者 '...

破运力“瓶颈” 靠改革创新——关于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下)

第1版(要闻)
专栏:

破运力“瓶颈” 靠改革创新
——关于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下)
本报记者 王政
  近年来,铁路在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与其他交通运输行业两位数的增长相比,铁路营业里程5.6%的增幅确实太慢了
  近年来,铁路建设投资有所增加,铁路运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02亿元中,铁路仅占1.15%。与其他交通运输行业比,铁路在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中的比重也在下降。1989—1993年,铁路建设年投资额一直在几十亿元徘徊;1993—1998年为250亿元左右;1998—2002年,受益于积极财政政策,增至约500亿元。而同期公路年投资额却突破了3000亿元。
  投资比重下降,直接影响了铁路发展的步伐。1998—2002年,铁路营业里程由6.64万公里增加到7.01万公里,仅增加了3700公里。
  尽管如此,铁路仍然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占据骨干地位。2002年,铁路承担了全社会客运周转量的35.20%,货运周转量的54.76%。其中,全国煤炭运输量的75%、木材运输量的70%、矿石运输量的66%、钢铁运输量的62%、化肥及农药运输量的59%、水泥运输量的57%、粮食运输量的56%、矿建材料运输量的42%是由铁路完成的。而这还是在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实现的。
  彻底改变铁路投资力度不足的难题,必须在投融资体制上动“大手术”,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利用多种投资渠道,形成多样融资方式
  铁道部有关人士认为,铁路投资力度不足的根源,是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方式单一化。
  与公路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社会资金不同,铁路一直以来都依赖国家投资。“九五”期间,铁路全行业基建投资2400亿元左右,其中,国债、铁道部安排的铁路建设基金和银行贷款高达2100多亿元,占86%;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仅占14%。
  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年投资额必然要在目前500亿元的基础上大幅增加,钱从那里来?
  “铁路的投融资体制必须闯出一条新路,其主要目标是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引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按照铁道部发展计划司的规划,支撑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七个渠道:一是铁路建设基金。二是国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公益性项目。三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铁道部将积极发展合资铁路,让投资者直接参与经营,调动地方投资积极性。四是市场化融资,包括股票、债券、项目融资等。五是发行中国铁路债券,目前的铁路债券一年在20亿元左右,购买者基本上是大的金融机构,老百姓基本买不到,今后将争取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六是积极利用外资。七是银行贷款。
据介绍,除去目前建设基金和银行贷款两种主要方式外,今后将积极拓展其他5种投融资方式,而市场化融资将成为发展的重点。为此,铁路运输体制也将进行相应的改革。比如,在货运领域,将高附加值的集装箱运输,大件、冷藏等特种货物运输,行包运输等,从铁路局分离出来,组建专业化公司,市场化运作,并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客运领域,对今后重点发展的客运专线、三大经济圈的城际客运铁路,项目前期,依靠中央、地方投入资本金启动,通过发行项目债券,吸引社会投资者,逐步进行股份化改造,最终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
  目前,铁路总资产6000多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0%左右,即便铁路年度投资额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铁路也完全有能力依靠扩大运输规模、提高运输收入来实现持续发展,不仅能在每年提取建设资金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赢利,而且资产负债率也将保持在40%左右的较低水平。
  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要求是快速提高运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因此,制定一个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经济性的路网发展规划,在技术上处理好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打破运力“瓶颈”,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铁路运输能力必须实现快速扩充,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必须迅速提高。那么,如何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扩充运输能力,提高装备水平?
  按照铁道部的设想,在路网方面,加快新线建设,增加路网规模总量,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铁路建设的重点。
  具体来说,就是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形成四线或多线运输;主要通道实现复线、电气化,形成大能力货运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主要通道能力紧张状况。通过新线建设、既有线提速改造和建设客运专线,形成覆盖全国的快速客运网络,彻底改变铁路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
  从区域上讲,东中西部同时启动,但各有侧重。东部地区,以建设客运专线和港口后方通路为重点;中部地区,重在建设煤运通道和区域间大能力通路;西部地区,则以构成未来铁路网骨架的新线和口岸站、能源基地通路为建设重点。
  经过多年埋头发展,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形成了殷实的“家底”:货车大量出口;提速机车、客车全部实现自给,为铁路运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铁路装备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要迅速缩短差距,提高铁路装备水平,铁路必须走一条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引进先进技术,中国铁路具有十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从外部环境讲,出于市场扩张的需求,世界主要机车车辆制造商,都看中了中国铁路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市场换技术”具备了可行性。从内部条件看,中国铁路具有较强的技术装备和消化能力,有一批优秀的人才。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技术引进,特别是引进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我们完全可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铁路重大装备的国产化。
  用最小的代价,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我国铁路运力和装备水平的提高,实现运输服务质量的全新飞跃,铁路部门正在努力。我们期待着铁路早日打破运力“瓶颈”,更期待着一个适应小康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系统早日形成。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