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公冶长书院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0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公冶长书院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公冶长书院 王庆德   去山东安丘城西南四十里许,三面环山,一谷东去,谷之上,山之阳,有公冶长书院。   公冶长乃'...

公冶长书院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公冶长书院
王庆德
  去山东安丘城西南四十里许,三面环山,一谷东去,谷之上,山之阳,有公冶长书院。
  公冶长乃孔夫子的弟子、佳婿。《论语》公冶长篇云:“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泄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世传公冶长因懂鸟语,曾被误下牢狱,真相大白后,鲁国国君欲爵为大夫,公冶长大概认为做官乃圣人的余事,终生治学修身而不仕禄。晚年更远尘嚣,归故里,在城顶山筑庐读书授徒,律己化民,终老于此。
  《史记》关于公冶长的记载也只是《论语》上那两句话,二十二个字,反复读了几遍,也窥测不出多少深刻来,我便实地来看公冶长书院了。
  在夕阳将坠未坠还耽在西山上的时候,我从城顶山北岭而下,遥望书院,不见一檐半角,眼前是群树波涌,满眼的绿色,满世界的绿浪。风来,深的绿,浅的绿,都在颤微微地抖动。侧耳听去,没有萧萧飒飒,可能是因了公冶长懂鸟语,与百鸟结下了缘分,除了鸟儿的啁啾,就没有了什么声息。
  路边两三碑碣,悄然立在那里,简短的文字记载了书院的兴废。书院就在这碑碣的右上方,抬首望去,巍峨的牌坊、壮丽的楼阁,在林木覆盖,鸣鸟翩跹中,露出了书院门楼的一角,青砖,黑瓦,小巧,玲珑,整洁,清丽。我怕惊动了什么,轻轻地提了脚步,蹬上青石台阶,缓缓地推开黑漆的木门。迎面的影壁素朴得可爱,青砖镶边,黑瓦为脊,什么雕龙画虎、屋脊六兽,一概省略了去,只有一抹粉墙。院内碧绿的树,青青的路,两碑亭分列左右,空空然,寂无一人。我俯上去读碑,东侧为明万历年间立,字大而拙;西侧为清康熙年间立,字小而弱。字不可法,却真实地记录着修葺书院的事迹。碧树掩映的正殿,典雅洁净,殿内的塑像表现出公冶长的清风高洁,墙上的壁画,图写了公冶长的一生,给人以知识,启人去慧思。
  走出院门,左侧两位老乡放下农具,在小木桌前对坐,一壶烧酒,两盘野蔬。见了我,呼夫人从茅屋里搬出了小凳,邀我入席。我指了指日头,意思是天还早呢。二位笑了:“现在开喝,日头落了就可睡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隐隐然如闻古风。
  与书院比邻的是青云寺。这“青云”不是平步青云之意,而是说此处多树,如青云一片。人道“天下名山僧占尽”。大约在汉末,一位僧人看这里山势环绕,万木葱郁,公冶长又在此读过书,教过学,是一块胜地,便靠在这书院附近建起了寺院。从此这深山幽谷中,就增添了晨钟暮鼓的韵致。
  青云寺与书院之间,并立着两株银杏树,相传是孔子看望佳婿时携来的苗子,公冶长亲手植的,有两千多年了。遥看两株团为一个树冠,疏朗端庄,高标挺拔,是百鸟中的鹤,万树中的王。走近了,那两树比肩而立,形影不离,枝相交,根连理,像兄弟,如姊妹,更是夫妻。树径茁壮,四人合抱尚不能围;冠盖巍峨,鹏翼垂天亦不足喻。我坐在这千年夫妻树下,凝视这历尽兵燹、阅尽沧桑的古木,不禁佩服其生命力的顽强。
  夕阳透过清盈的叶片洒下万道金线,那叶儿如扇、如贝、又如蝉翼,轻轻地在微风中摇曳。仔细地看,如千千万万书童的小手娇摇,似无数的蝴蝶乍飞。听见了鸟儿在树里的鸣唱,却不见它的影子,它和那银杏叶儿融在了一起,夕照里,这声音就如从空谷中传来的书声。
  暮霭慢慢地垂了下来,如一层薄薄的雾,笼罩了山,笼罩了树,笼罩了原野。这书院、小寺、古树就融进薄雾里了。有老者轻轻地掩上书院门,把微风、淡月,还有世间的一切嘈杂都关在门外了。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