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抬高的门槛挡住了什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0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抬高的门槛挡住了什么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代新语 抬高的门槛挡住了什么 胡果   报载,10月30日,北京市就业双向选择会上,3000多研究生挤破'...

抬高的门槛挡住了什么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代新语

抬高的门槛挡住了什么
胡果
  报载,10月30日,北京市就业双向选择会上,3000多研究生挤破大门。就业门槛越抬越高,往日人才市场的“香饽饽”如今也怵找工作。
  本科生能干的活,只招研究生;研究生可以胜任的岗位,瞄准了博士;土生土长的博士也非天之骄子,一遇“海归”准“歇菜”!
  日益抬高的就业门槛,究竟挡住了什么?
  首先挡住真才、良才。王勃14岁作《滕王阁序》,格林斯潘七旬任美联储主席,蒲松龄屡应省试皆落第,霍金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弹、四十多年枯坐轮椅。另有科学研究表明,现代社会里,个人知识九分从工作实践汲取,一分由学校教育给予……
  学历与学力、能力之间,不能简单划等号。只唯学历论,难免遗珠之憾。至于不分职业行当,不问青红皂白,把年龄、性别、外貌统统作为量才的“硬指标”。挡住的,恐怕还有公正与公平。
  就业门槛高了,并非人才多了。尤其在西部,各类专业人才仅为全国人才总量的15%,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职称者还不到东部的10%。总量不足、结构不均,我们的人才资源远没到“过剩”的地步。片面强调高学历,挡住了发展,挡住了机遇。
  美国有家位列世界500强的医药企业,招聘启事注明,六十岁以下者免谈。总裁坦言:这样的用人标准不是哗众取宠,钟情年长职工,既重其实践经验,更有内心深植的诚信与奉献。
  量才不必守成规,“合适”与“需要”就是标准。从实际出发,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需要的位置,用得其所,方能人尽其才。
  一个“实”字,简简单单,惜乎常被遗忘!就连待选的“人才”心目中,也有一道脱离实际的虚高“门槛”。
  我国一些城市近年来高级技工短缺,上海对中高级青年技师的需求甚至超过研究人员。究其原因,技校生源不足,“学历优先”观念面前,职业教育遭冷遇。再看一些高校毕业生,国企不去,西部不去,基层不去,成长成才的广阔天地,被挤成华山一条道,拥堵、滞塞,在所难免。
  就业门槛越抬越高,根在近视的人才观和瘸腿的人才评价体系。单一的选才标准,唯学历论的用人误区,让所谓的“人才高消费”成了实际上的人才浪费,令人痛惜!忽视实践、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随之而起,更增忧虑……
  国之兴必重学。这“学”,是真才实学,不单文凭一纸;是经世致用,非为学位帽一顶。承认“大器晚成”,也允许“乳虎啸谷”;为“老当益壮”喝彩,也替“青出于蓝”击节;鼓励学历教育,更倡导终身学习;看学位学历,更讲实践能力。一个真正尊重人才的社会,必定充盈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与生机。
  愿人为抬高的就业门槛早日降下来,从用人单位的标准中,选才机制的导向中,更从我们的社会心态中。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