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高度抓好第一要务
第9版(理论专页)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从战略高度抓好第一要务
田成平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讲话深刻揭示了发展这一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的科学内涵与实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紧紧抓住“第一要务”不松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加快发展步伐。
充分认识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也是贯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一条红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了深刻阐述。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鲜明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纲领,首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坚持党的基本经验,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它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进入21世纪,世界正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放眼世界,每个民族和国家要在全球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地位,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都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探索新路子,增创新优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来说,解决不好发展问题,就会愧对中央,愧对人民群众,犯下历史性错误。山西作为欠发达省份,在发展上面临的机遇不少,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大,更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实现加快发展,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事业。我们讲的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最高标准,依靠人民的创造力量是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证。因此,在谋划和推进发展时,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突出位置,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同时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但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要带着感情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问题,切实关心农村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群众、城市下岗职工等低收入群体的疾苦,抓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致力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以创新促发展,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环境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从而把创新提高到建设和巩固政权的高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环境。
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思路是反映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有了正确的思路,发展才能走上快车道。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立足于对自身实际的准确把握,努力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密切相关,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鉴于此,我们在1999年确立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好五项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环境创新和观念创新),实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发展思路。经过3年多的实践探索,全省结构优化初见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GDP增速、财政总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显著提高。今年,我们对结构调整又提出了“深化”和“提高”的新要求。“深化”,就是要努力实现产品到企业、企业到行业的深化,实现产品、企业到工业园区和区域性主导产业的深化;“提高”,就是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做大做强一大批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结构调整的高效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突出抓好造就优秀企业家、改善软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完善结构调整的推进机制和评价机制,进而使山西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2005年取得明显成效,在2010年达到全国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创新人才机制。党的十六大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山西是矿产资源大省,但在人才资源上是小省。要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推进人才机制创新,吸引、聚集、培养大批各方面的急需人才,重点是建设好企业家、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在建设企业家队伍方面,主要是扩大选择范围,创新引进方式,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企业家;放宽视野,鼓励和推动党政机关和教学科研单位的优秀人才到企业去创业、发展;大胆创新激励机制,为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和企业家充分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逐步培养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企业家信息库,造就优秀企业家群体。在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是立足于我省机械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下决心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改革分配方式,建立激励机制,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地区所有的限制,引导、鼓励和促进广大科技人员到最适合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
创新发展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继续抓好纵贯全省的大运高速公路、县乡公路改造、引黄入晋等重点工程建设,使我省的硬环境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软环境建设上,则要下更大的功夫。首先是加强法制教育,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司法公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各类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确保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其次是弘扬诚信为本、重约守规的晋商精神,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引导诚信经营,严惩失信行为,健全信用体系,打造诚信山西;再次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改革审批制度,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创造宽松、平等、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通过优化环境,使山西成为一片投资的乐土、发展的热土。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经济发展的水平低,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比较落后,抓好第一要务,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进程。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保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文明的关系,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事业成败的全局性问题。我们要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完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视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增强文化创新的能力,依托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力建设文化强省。
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以农村和流动人口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通过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等手段,促进人口的健康发展。从战略高度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行严格的地区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推进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山西”规划的实施,加大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力度,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强化环境管理监督,走出一条既能发挥优势,发展和提升能源产业,又能确保生态良好的新路。在资源利用上,要强调资源大省,更要转变资源观念,强化节约和保护资源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既造福当代,又为子孙留下福祉。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要科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使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重点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