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在诗意结构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专栏:品书札记
妙在诗意结构
金呼哨
“着色原资妙选材,也须结构匠心裁。”谢克强新近出版的散文诗集《远山近水》在选材和结构上,是内容与形式和谐配合的有机整体。《兵书宝剑峡》是游三峡这组有特色的组诗中的一首,他以设问的句式开头:谁将一部运筹帷幄的兵书和长剑在悬崖上束之高阁呢?“我问风,风不答;我问雨,雨不语,”接下来呈现了兵书宝剑峡的鬼斧神工,引领他的深思:“当风翻过又一页兵书时,/我仿佛听见一阵一阵厮杀声从兵书深处破空而来”。在鞘为梦,出鞘为歌,诗人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与此景现在相隔着如此高下的距离,如此久远的历史,情景交融的答案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化剑为犁,去开拓、创造和平幸福的新生活。谢克强在虚与实、远与近、疏与密、开与合、放与收中显示了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
散文诗由于自身简约,结构上不像小说、戏剧那么复杂,既不用情节发展为线索,也不以性格冲突为核心,所依据的是情感情绪的逻辑,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浓缩性、跳跃性、情绪性、层进性、画面组合、对比起兴等。
赋诗作文,古人讲究有物有序,物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序是指层次结构。以程度的深浅、语意的轻重、范围的大小、时间的先后或数量的多少为顺序排在一起,渐进式展开的诗绪,是层进式诗绪结构。这在谢克强的散文诗中比比皆是。比如写延安窑洞的《油灯》、写三峡的《三游洞》、《导游女》、《观秭归龙舟赛》,写神农架风光的《哪是神农架》、《山歌》等都是层进式。以《山歌》为题作文的人很多,谢克强写于神农架的《山歌》就别有新意。当他在山中漫游,处处都能听到山歌,那么,他理解的山歌是什么呢:“山歌不穿衣裳,不择季节,遍地风雨可以壮它声色;漫天大雪可以营养它的风韵。”先写山歌的“形”,把它拟人化。第二层又把山歌比喻为种子:“崖畔可以生根,石缝可以开花,就是飘浮在山涧谷底的流云,它也可以落户安家。”写出山歌生机勃勃的生存能力。第三层写山歌的多:“你问山里有多少歌,去问樵夫、牧童、山姑、村妇,政治家,把赶牛鞭子炸得叭叭响的小伙子……就像山里的泉水、涨破了岩石快快活活地流了出来……”第四层归纳提升,写出他对山歌的感受与理解:“山泉总要出山,而山歌是从不出山的,出了山的歌就不是山歌了”,写出了山歌的地域性、传统性、永恒性。
谢克强的散文诗又具有跳跃性诗绪结构的特点。由于行吟的途中在情感和想象上的转移和变化,呈现着极大的深度和跳跃性。《回音壁》是行游北京的一首散文诗。诗文一开头写道有人把回音壁比喻为一部厚厚的典籍书,他却说回音壁是北京恢弘的胸脯,“伏在他的胸前,我静心地倾听”。接下来以“声音”为主要线索联缀起来,是惊雷?是鼓角,不,是一个巨人的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三个声音的变化是比喻排比句,四个段落构成了对比式三级跳,结尾一段又实现了从客观动态向主观动态的跳跃:“风什么时候伏在我的胸口,静静倾听。是的,作家的胸膛也是座回音壁呵,久久回响着那历史的声音……”前面的比喻回音壁是北京的胸脯,现在的比喻是作家的胸脯,因为巨人那洪钟似的历史声音至今还在胸膛里回响。像《安塞腰鼓》中写鼓点是一种“横跳”,从几个侧面来写鼓点,扩大诗文的容量,加重诗文的语气,营造诗文激越威武的氛围。
谢克强这本《远山近水》的诗意结构,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的传统的结构方式。这为散文诗创作提供很好的范式,给文学青年创作最有益的启示是:创作散文诗,一定要把握诗意结构,把散文当作诗来写,形式上只是不分行而已。这样写出来不会是广义的散文,而是纯文学的——散文诗。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