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难忘“甘蔗合作社”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06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难忘“甘蔗合作社” 第7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难忘“甘蔗合作社” 人民日报代表团   中国人民对“古巴糖”是有特殊感情的。10月中旬,我们到古巴访'...

难忘“甘蔗合作社”

第7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难忘“甘蔗合作社”
人民日报代表团
  中国人民对“古巴糖”是有特殊感情的。10月中旬,我们到古巴访问,第一站就是去蔗糖生产的“第一车间”——瓜那捷区甘蔗合作社访问。
  阳光明媚,暖风习习。出古巴首都哈瓦那向西行46公里,就到了瓜那捷区甘蔗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相当于我们中国的一个自然村。
  合作社主席赫塞带领领导班子成员热情欢迎我们。他说,他们的合作社专种甘蔗,是以一位革命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在一个大凉棚里,赫塞向我们介绍,这个合作社有500人,112个劳动力。去年收获甘蔗1.8万吨,估计今年甘蔗产量能达到2万吨。
  不远处,几个人正在修理大拖拉机。赫塞说,他们有2台收割机,还有48人专门负责手工收割。他们一天要割1200吨甘蔗,活很重,妇女们只负责田间管理和做饭。
  合作社里的人说,他们生产甘蔗,然后运到20多公里外的收购站。甘蔗品种不断更新,现在种植的有古巴138、8612、7477,巴巴斯80509……
  甘蔗是古巴的主要经济作物,全国55%的耕地用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在古巴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古巴是世界主要产糖国之一,糖产量占世界的7%以上。
  社员住宅规划得整整齐齐。77岁的迪雅斯是瓜那捷合作社的初创者。他家3室一厅,后院种有果树,养有家禽,格局不错,面积虽不很大,但比较舒适。在他们家的桌子上,我们看到了当天的《格拉玛报》。《格拉玛报》是古巴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迪雅斯说,报纸是自家订阅的,0.2比索一份,他们合作社每家都订有一份。在迪雅斯家隔壁,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屋子收拾得更讲究一些,餐桌上的花瓶里还插着一束鲜艳的绢花。
  赫塞介绍,社员的住房是合作社统一建的。合作社已免费为社员建起64套住房,还有6套正在建设中。整个合作社的收入,50%拿出来按劳分配,每个月每人351比索,男女一样;剩下的50%投入再生产。
  合作社的福利搞得不错。办了两个食堂,一顿饭花0.5比索就够了。合作社养了27头奶牛,还养猪,一部分供应食堂,一部分卖给社员。牛奶每升0.2比索,羊肉3比索1千克,猪肉每千克6比索,都很便宜。合作社办有医务室,两间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医务室有一名医生和一名管理员。我们到医务室参观的时候,医生到2公里外的市医院值班去了。据介绍,这样的值班每周有一天。社员小病不出村,医疗都是免费的。孩子上学也是免费的。
  社区中心有一爿小店,专门鲜榨甘蔗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社员们劳动间歇都可以到这儿来喝上一杯。榨甘蔗的女工给我们每个人倒上满满一杯。我们说,不要太多,尝尝就行。那位妇女热情地说,很好喝的,你尝一口,就会把它全喝完的。大伙一饮而尽,味道果然鲜美甘甜!
  古巴朋友很乐意和我们交谈,问我们:“中国农业是否都分成了小块土地?”“中国有农村合作组织吗?”“中国的合作组织代表农民利益吗?”看得出来,虽然远隔重洋,他们对中国的建设情况仍十分感兴趣。
  谈话间,端来了甘蔗汁、咖啡和甜点。赫塞说,这些都是社员们自己做的,请大家品尝。大家边吃边聊,似乎是许久没见面的老朋友。赫塞拿来留言簿,请代表团留言纪念。读着代表团“甜蜜的事业,友谊的桥梁”的留言时,古巴朋友高兴地鼓起了掌。
  访问是短暂的,但这里取得的成绩,社员们的真诚和友好,将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附图片)
  瓜那捷区甘蔗合作社主席赫塞(戴帽者)和合作社其他领导人员一起热情地为代表团介绍情况。 本报记者 张毅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