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产业对接,加快发展小城镇,构建农村社保体系——哈尔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双增收”
第6版(国民经济)专栏:“三农”问题 重中之重
城乡产业对接,加快发展小城镇,构建农村社保体系——
哈尔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双增收”
本报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跳出农业抓农业”,收到了县(市)财政和农民“双增收”的效果。2003年,12个县(市)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预计分别增长13.1%和12.9%;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提高155元,有8.2万贫困人口脱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4.2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2.5%。
实现城乡产业对接,是哈尔滨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哈尔滨借助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引导县域企业加入大企业和优势企业的分工合作体系,发展配套产业,先后有数十户企业为哈飞、哈药、东安等大企业配套,配套额近2亿元。同时,推进“龙头”在城市、“基地”在农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完达山集团、哈高科等15家大型龙头企业,极大地拉动了哈尔滨市大豆、粮食、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哈尔滨市还利用中心城市调整工业布局的机遇,鼓励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到乡镇发展,引进外资、城市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694户,总投资138亿元,旺旺集团、娃哈哈集团、金锣集团等大企业相继到县镇落户。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还把加快发展小城镇和通乡公路建设,促进县域旅游业发展,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事来抓。今年初哈尔滨市确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镇的12个镇,招商引资额度都超过千万元,最多的达到1.8亿元;103个建制镇中,96个通上了自来水。通乡公路目前已完成244公里。哈尔滨市推出的3条旅游黄金线,覆盖阿城、五常、呼兰、巴彦、宾县、依兰等大部分县(市),冰雪旅游带动了亚布力、吉华、龙珠、玉泉等滑雪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在构建农村社保体系方面,哈尔滨市目前已将8万户、18万人纳入“低保”范围;把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丧失主要劳动力、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列为长期救助对象;全市共有45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乡(镇)90%、村级50%和适龄人口20%以上。
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哈尔滨市在加大向农业投入的同时,发挥当地科研单位多、科技实力强的优势,加强合作。方正县与省农科院共同开发水稻富硒增产剂项目,2003年种植富硒水稻17万亩,农民增收1700多万元。市农业推广技术总站与哈工大合作开发水稻光生态膜项目,3年累计推广90万亩,水稻亩产增长10%,增创效益5400多万元。目前已有8个县(市)成为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
哈尔滨坚持城乡统筹,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3年虽然粮食减产,但由于结构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仍实现325.4亿元,增长6.4%。畜牧业实现产值14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7%。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80万亩,增长20%。高油、高蛋白大豆等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1836万亩,优质率提高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作用增强,正大集团、完达山乳业、娃哈哈饮品、九三油脂等392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7.5万户,增长9.6%。
(王风光)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