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在太阳升起的海上——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
第6版(国民经济)专栏:深化体制改革 抓好第一要务
收获在太阳升起的海上
——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
本报记者 张毅
“每时每刻太阳都在升起,每时每刻都有我们的大海人在收获喜悦。”说起“走出去”的成功,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刘身利这样充满激情。中水集团船队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作业范围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水称得上是在全球24小时作业的公司。
走出去,开拓新的发展空间20世纪80年代,国内水产品价格首先放开,沿海捕捞船只不断增加,近海资源迅速衰竭,大批国有捕捞企业效益下降,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作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公司,中水路在何方?固守近海,前景暗淡;转产转业,生产资料浪费严重。中水人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海洋。1985年,首批出征的13艘渔船远渡重洋,到达非洲西部海岸,实现了我国远洋渔业“零”的突破。
18年来,中水一改“小米加步枪”的局面,远洋捕捞船发展到450艘,其中包括3000吨级大型拖网加工船、现代化专业钓船和冷藏运输船,远洋捕捞能力扩大了34倍,年捕捞量约占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的1/4,成为国家远洋渔业的主力军。全集团国有资产从9.8亿元发展到77亿元,实现了国有捕捞船队向国外的战略转移,形成了资源在外、市场在外的国际化经营格局,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龙头企业。
中水走出国门,其积极影响远不止在企业本身。参与外海和公海资源开发,有利于扩大我国海洋权益,主张我国分享国际公有资源的权利,并且为我国沿海数十万条群众渔船腾出了生存空间。10多年来,中水总公司还向国外输出劳工4万人次,其中常年在非洲地区的渔工就有3000多人,他们大多数来自国内渔区和贫困地区。同时,中水在国外海上生产、水产品加工、后勤补给基地的建设,拉动国内渔业机械和物资出口累计价值20多亿元,一大批国内渔机企业起死回生。
一条远航的渔船,就是一片“浮动的国土”。中水员工发扬“铁人精神”,在异国他乡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地推进着中水渔业的发展。
监管得力,“走出去”才能“站得住”
谈起企业的经营之道,中水人最得意的是,这么多年,中水在海外自我投入、自我积累,“滚雪球”式发展壮大,从未出现人走财空的现象。远在非洲的船队,十几年没损失一笔财产。这对一个拥有46个境外公司和机构、几千名外出员工的远洋企业来说,实属不易。
中水集团在国外的项目点多面广,经营分散,管理跨度大,而且突发事件多,如果全靠国内“遥控”指挥,影响决策效率。为此,中水集团将管理重心前移,建立区域性的管理总部,缩短管理半径,不仅强化了决策管理,还强化了过程管理。如对西非境外合作项目,中水集团选择靠近作业渔场的西班牙自由港,注册成立办事处,充分授权,直接对派驻10多个国家的项目代表处行使行政管理权,成为境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挥中心和境外资产监管中心。
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投资收益,中水集团制定了一套境外项目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项目代表处代表守则、员工手册以及境外项目投资管理、物资采购和比价销售管理、财务和外汇管理等制度,基本涵盖了境外投资、生产经营、股权和劳资分配管理等重要环节,有效降低了生产经营风险。
——权力制衡是避免各自为政、暗箱操作的有力保障。中水集团国内总部对境外区域性总部的监管以定期汇报、重大事项报告和定期境外检查等制度为重点,加强对境外项目的整体管理。境外区域总部对各个代表处的权力进行严格约束,实行统一对外、统一管理、统一人事调配、统一财务资金、统一投资决策。
——“委派制”避免造假账。中水集团在各合作国家和地区的财务人员,全部实行委派制;财务工作按照国际惯例,坚持由具有国际财务监审资质的中介机构统一审计。
监管丝丝入扣,发展步伐更加坚实。中水集团对外资金往来没有出现重大问题,并且有效防止了经营中高进低出、挪用公款及挟款潜逃等现象,对保证经营安全和效益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负责任,才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金枪鱼低脂肪、低热量、高蛋白,远离污染,是理想的美食、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中水集团花大力气开发金枪鱼,除了其商业价值着实不菲之外,还有渔业生态保护的战略考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现今全球约50%的渔业资源已充分利用,25%的渔业资源已过度利用,其余25%仍有开发空间。而金枪鱼等大洋性鱼类资源就有着可持续合理开发的前景。金枪鱼可持续开发的资源量约为每年500万吨,当前年捕捞量大约在320万吨左右,还有较大开发空间。
当初,中水集团充分发挥自身技术成熟的优势,与西非沿海国家合作开发渔业资源,开展底拖网作业,取得了合作双赢的效益。但由于底拖网作业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随着专属经济区和国际资源养护体制的建立,中水集团主动限制底拖网作业,自觉控制捕捞强度,调整渔场结构,转向人类较少利用的公海。近年中水集团积极配合我国政府加入了中西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等区域性渔业养护开发组织,参与对公海渔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努力扩大我国在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比重。
远洋渔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很多,除了自然的、经济的,还与外交、战争等社会政治因素关联紧密。多年来中水集团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迎难而上,持续创业,同时先后与亚、非、南美等地区23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平等互利的国际渔业合作,为驻在国扩大了财政来源,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仅在西非某国的船队,就为当地解决2000多个就业岗位,在西非某国的加工厂还为当地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深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称赞。在一些国家,中水的驻外人员一度被誉为“民间大使”。1994年,也门战争突然爆发,中水驻也门代表处配合我大使馆率船冒着炮火营运出18个国家的1132人,在国际上受到了好评。
得道多助。正是这种责任感,为中水成功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持续、稳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