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制造业托起新江城
第1版(要闻)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
武汉:制造业托起新江城
本报记者 杜若原
今年8月,东风本田汽车(武汉)有限公司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揭幕;此前1个多月,东风公司与日产公司合资组建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武汉挂牌。至此,世界三大汽车企业———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和日本本田汽车公司,不约而同聚首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构成了中国汽车市场上的“武汉集群”。
行家预测,到2007年,武汉将形成年产60万辆汽车的能力。作为武汉制造业的重要一翼,汽车工业已经抢得先机,开始加速腾飞。
确立发展大战略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到实处,就要用发展的眼光、全局的眼光审视武汉,在更广阔的经济背景下找到武汉的优势,确立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武汉与沿海先进地区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工业发展上,要经营好武汉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不抓工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是战略上短视的表现。
工业是武汉的最大市情。统计显示,近几年来,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27.5%来自于制造业,全市纳税十强企业全部是工业企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数的33.9%。作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投入巨资兴建的老工业基地,武汉积累了逾千亿元的工业家底,培养了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抓住制造业,就抓住了武汉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今年1月,武汉市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一份“关于加快发展武汉制造业”的一号议案引起代表们强烈关注,大家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一次又一次关于振兴“武汉制造”的呼吁,已成为武汉700多万市民的共同心声。
大讨论促成并完善了宏大的武汉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通过5年努力,形成一批以钢、车、光机电、药化工等重点产业和纺织、食品、造纸及包装印刷等优势行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建立起以新的经济增长带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园区体系,塑造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销售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4—6个、过30亿元的达到12个左右、过10亿元的达到30个左右,使武汉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跨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于艰难处求突破
钢铁无疑是武汉的优势产业。然而,年钢产量达800多万吨的武钢,只有10%的产品消化在武汉。武昌造船厂、神龙汽车等钢材消耗大户,很少采购武钢的产品。武船年消耗钢板约12万吨,采购武钢产品不到2万吨。
近在咫尺,却不能很好地满足彼此的产业需求!由此暴露出武汉制造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这就是产销不对路,产业关联度不高。要做长产业链,武汉确定了一批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不仅囊括了武汉制造业的优质资产,还具备相当大的带动能力。
为了做强钢铁工业,武钢开始有意识地为武汉的钢铁“下游”产业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上马汽车板材生产线,扩大船舶板材市场。造船业是武汉制造业的优势产业,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3家,去年销售收入27亿元,目前造船合同值达到20亿美元。为了壮大这个钢铁“下游”产业,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组织与产业相关的企业和科研单位会商,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力争把武汉建成为国内中小船舶的生产基地。
以光通讯、光电子产业为主体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延伸产业链成为其快速成长的发动机。目前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企业———武汉长飞,在居于国内干线光缆市场优势地位后,将市场重点移到了终端光缆上;激光产业正在探寻产业结构的大跨越,由能量激光产业向应用激光产业转变,将市场触角延伸至医药、农业等更宽广的领域;消费类电子产业的发展也正在加速。正是凭借产业链的延伸,武汉“中国光谷”在世界光通信产业严重萧条的形势下依然挺立潮头。
曾经有一种现象让武汉人深思:包括世界知名企业在内的投资者来到武汉,对武汉的区位优势很满意,却不愿意在武汉办企业。经过多年探求,武汉人现在终于看到了问题的实质,那就是武汉工业配套环境欠佳所致。
今年世界三大汽车巨头落户武汉,武汉市即以优化产业环境为突破口,努力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他们跳出“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运用市场之手来配置各种资源。武汉经济开发区对汽车零部件厂商推行优质服务措施,吸引相关生产要素快速聚集。目前,日本、法国和台湾地区的零部件企业纷纷注目于此。9月24日,国际车灯巨头法国法雷奥车灯公司在区内投产,并建立中国技术开发中心;9月26日,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企业美国伟世通公司与东风公司在开发区签约;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更表示要“成串”迁入开发区……
在寻求产业链和产业环境突破的同时,武汉市加快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和改革的步伐。两年来,武汉市对1909户中小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改革,对全市319家大中型国有企业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同时,政府放手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取消针对民营企业的投资限制,使民营企业成为振兴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之一。
发展为民谋利益
振兴武汉制造业战略,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在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困难企业实施大规模改革、重组后,如何为受到影响的职工提供生活保障网。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说:“这不仅是制造业赖以振兴的社会基础,更是体现发展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记者注意到,在武汉市规划的制造业五大板块中,有一个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这个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目标的工业园区,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发展为民的强烈意愿。
位于硚口区的都市工业园区,是武汉传统的化工产业基地,这里的国有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困境之中,大量厂房和技术人员闲置。而寸土寸金的汉正街,却因经营空间狭窄急需扩张。武汉市通过收购土地和厂房,对工业园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后,即面向汉正街商户展开“低成本招商”,引导众多的汉正街经营户进入制造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贸工联动的产业链。政府在工业园推出一系列鼓励企业发展和支持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目前,首批启动区招商得到了积极响应,全市中心城区已有工业园区84个,吸纳了3.4万人就业。
在实施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三者的关系,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设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让市民参与发展,享受发展的成果。这同样是武汉振兴制造业的价值取向。
江夏区的庙山工业园,新洲区的阳逻开发区,黄陂区的滠口小区,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扎下根来,吸引了大量的就业群体。地处城乡结合部的蔡甸区,依靠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的优势发展园区经济,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仅在沌口小区,便有泰国独资企业华泰、香港丝宝等35个大项目入区。小园区不仅让大量下岗职工重新上岗,还吸纳了一部分农民“洗脚进城”,在此创业。
武汉的纺织服装产业,从上缴税利的多少而言已被其它几个产业甩在后头,但是,这个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武汉仍将纺织业列为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支持。2002年,武汉纺织服装业吸收就业13万人,政府积极鼓励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力争2005年安置15.7万人就业。
振兴武汉现代制造业是一个宏伟目标,需要有长期奋斗的坚韧精神。武汉市今年计划投资47亿元,加快武钢二热轧和硅钢三期、神龙汽车等制造业重大技改工程建设。为了确保这些项目如期完成,市委、市政府指定专门班子跟踪服务,按月落实工程进度,及时解决各种困难。截至目前,这批重大技改工程进展顺利,为武汉制造业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