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伯乐:刘勃舒
第7版(大地·美术世界)专栏:
画坛伯乐:刘勃舒
彭利铭
在当今中国美术界,刘勃舒以其率真、坦荡、敢说真话、敢担责任、办实事而备受尊重。他不喜张扬,甘于平淡的生活,以求一时清闲,徜徉于艺林空间,完善着自己所追求的美好艺术境界。他笔下的骏马,承悲鸿,师真马,夸张有度,潇洒倜傥,自开新风,成为继徐悲鸿之后又一代画马名家,成就斐然。这在海内外早有共识。他不仅是一位大艺术家,还是一位不遗余力发掘人才的画坛伯乐,在美术界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佳话。
几十年来,无论是担任中央美院副院长,还是出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勃舒始终如一地对有才气的画家不拘一格,倍加关注,全力提掖。在许多年轻人的心里,他既是一位令人敬重的严师,同时又是知心的朋友,能交心倾诉的长者。
对于那些有着很高艺术天分却常常被冷落、遗忘,无门路的人才,刘勃舒总是竭尽全力去帮助、扶持、推荐他们。他常说:“艺术很难,它需要从业者具备很高的天赋,因此艺术人才的发掘、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同行是冤家,但我却更希望各艺术流派、各年龄层次都能涌现出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一项大的事业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艺术家特别是一些已经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家能够将自己的心态摆平、摆开,甚至牺牲自己,这样才能有利于艺术的发展。”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以身作则的。在他办公室和家里,经常能看到一沓沓从画集、画报上剪下来的大大小小的画作,这都是他看上的一些没有名气的陌生人的画作。他把这些都统一放在一起,记录下名字和相关资料,便于今后查找。如有机会,他马上就可以拿出材料作为推荐的证据。
1998年的一天,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乡扛着一大捆画来找我。当他把这一大捆作品打开展现在我眼前时,我震惊了,真的不敢相信如此笔墨纵横的作品竟然出自面前这位穷乡僻壤来的同乡之手。他说,他想到北京来办个人画展,但是家境贫寒……这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不知如何是好。我想起了刘院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领这位名叫童和平的画家到了中国画研究院。刘院长又一次兴奋了,当即表态作为一次正式学术活动,由中国画研究院邀请举办“童和平山水画艺术探索观摩交流展暨学术研讨会”,全部费用由研究院承担。这对于一个在偏远乡村成长起来而又默默无闻的画家而言,可以说是一步登天。在此次活动前言中刘院长这样写道:我喜欢结识年轻朋友,特别是那些默默无闻探索艺术、不计名利、真正有水平有能力的年轻人,接近他们,了解他们……
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李伯安遗作展上,平日竭力回避媒体宣传的刘勃舒,整整一个上午向记者们认真仔细介绍这位以十年精力创作巨幅人物画《走出巴颜喀拉》的艺术家,并呼吁政府珍惜其作品,为其建造纪念馆。至今每当提起李伯安这位才华横溢但英年早逝的艺术家,刘勃舒还是那么动情地说:“《走出巴颜喀拉》是李伯安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历尽艰辛创作的。他生前可以说是默默无闻,没有办过个展,没有出过画集,连一本小册子都没有。去世后却能产生如此轰动的效果,他的命运也让美术界人士感慨:如果他早点被发现,能够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与医疗条件,也许能画出更好更多的作品,这张大画也能画完,不会给大家留下这么多遗憾。”
2002年全国画院双年展在西安举办期间,刘勃舒得知,在华山脚下,军人杨兴文数十年如一日痴迷绘画艺术。他如获至宝,虽素不相识,却当即决定,邀请这位不知名的业余军旅画家赴京举办大型画展暨学术研讨会,而展览所需的一切费用自然由刘勃舒出面解决。为全面展示这位军人的作品风格和水平,2003年元旦刘勃舒又亲率人马二下西安为参展作品把关。从画家进京的食宿以及展览和研讨会的每个细节他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
赵卫、卢禹舜、陈向迅、董继宁、于文江、梁占岩、陈履生等一大批当今画坛精英在成长之路上,刘勃舒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识才用才作用。而所有这些,只不过是刘勃舒几十年来爱才惜才的几个小片段。“不拘一格地去发现、去推荐新人,研究他们的作品、研究他们的成长过程。引导培养一批可塑型画家,更好地推动中国画的创新和繁荣。”这就是他的动机和目的。(附图片)
1、1991年,刘勃舒在济南与小画家在一起。
2、墨马(中国画)(刘勃舒)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