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为何轰动上海
第9版(文化新闻)专栏:
《淳化阁帖》为何轰动上海
本报记者 姜泓冰
近一个月间,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成了沪上市民参观的大热门,还有不少人从周边各城市特地赶来参观。国庆黄金周7天接待了5万多人,上星期六一天就涌入了5000多名参观者,这样的人流量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令人叹为观止。
所谓《淳化阁帖》最善本,是上海博物馆在经过多年追踪、在几代人不懈努力之后,于今年春天斥资450万美元,从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手里购回的一件国宝级文物。《淳化阁帖》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汇帖,基本将宋以前书家名作一网打尽。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拿出秘阁所藏历代名家法书,令翰林院侍书王著编成。最初《淳化阁帖》刻于枣木版上,宋太宗拓成阁帖赏赐近臣。后木版毁于战火,故传世拓本极少。后世重刻的《淳化阁帖》版本甚多,这次抢救回来的4卷(为4、6、7、8卷)是《淳化阁帖》中的祖刻本,也即最早的版本,因此极为珍贵。碑帖家兼书法家启功和文物鉴定家杨仁凯都认为,《淳化阁帖》的回归是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文物抢救举措。有关研究者更称之为“帖学盛事”。
《淳化阁帖》的价值主要是学术性的,而帖学又是一个十分专业而艰深的书法学术名词,普通人对其了解十分有限。这与去年底在上海引起万众齐参观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全然不同,那一次展出中的《清明上河图》等书画本身就有极高知名度。但这个学术味儿很浓的展览同样在上海取得了巨大成功。从9月下旬开幕起,参观人数一直在持续上升,国庆长假中,人数最多的一天,竟有1万多人涌进上海博物馆,特展室前再次排起了长队。在上海,《淳化阁帖》回归和展出,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淳化阁帖》属于俗称“黑老虎”碑帖,黑底白字,与绘画的多彩、文物的多姿相比,显得单调。上博就在布展设计上动脑筋,把古代园林碑廊环境搬进馆内。刚刚从海外回归的4卷《阁帖》最善本被一页页镶嵌在黑瓦白墙内,200米展览线迂回曲折,观众如行在苏州园林内,而每页阁帖旁还附有相对应的释文,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丰富内涵。此外,上博还在展览中同时展出了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图书馆珍藏的历代《阁帖》的重要翻刻本、改刻本、续刻本,其他摹刻王羲之、王献之墨迹的法帖佳本,还有后世书法家临摹《阁帖》和二王的墨迹,以及后代描绘二王遗闻逸事的绘画作品如《右军书记图轴》、《兰亭修禊图》、《上虞帖》等,大大增强了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
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筹办时,已被列入上海市旅游节、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的重要项目,向国内外游客和市民大力推荐、宣传。此外,上博还以展览为中心,推出一系列与展览相关的活动。如举办“二王系列书法大赛”,开设“帖学与书法艺术系列讲座”,请上博的专家和馆外专家就《淳化阁帖》的来龙去脉及其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地位、艺术魅力、回归过程等话题进行讲解。在首讲中,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首先登台,向听众全面介绍了《淳化阁帖》大展与上海城市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系列书法大赛更引来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积极参与,而且报名参赛者中,除了老年人,居然以青少年为多。
在“《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期间,上海博物馆为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实行预约登记免票办法,于是,组织学生来上博,成了不少学校、班级自发举办的课外活动内容,青少年学生占了观众总量的1/3以上。而在国庆和周末,全家老少出动到上博的则是参观者的主体。记者在展厅里遇到的一个来自长宁区的11岁男孩庄严从5岁起练习书法,他的母亲说,本来学书法只是希望让孩子能沉稳安静些,虽然也参加过一些比赛,但这一次《淳化阁帖》的展览,让孩子在了解了不少书法知识的同时,更为自己懂得和继承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而十分自豪。
陈燮君就说:“市民需要文化熏陶,文化需要市民参与,上海的发展更需要掌握先进文化的高素质市民来支撑。除了表达上海这座城市将进一步抢救文物的决心以外,我们还希望能够通过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来进一步塑造上海的城市精神。”陈燮君还认为,如果这件国宝的回归与展出,能让人们重新感受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其意义也许比“藏宝”本身更大。(附图片)
《淳化阁帖》的一部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