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开放 服务社会——深圳档案事业改革发展纪实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专栏:
走向开放 服务社会
——深圳档案事业改革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胡谋
1998年8月,深圳正式成立档案寄存中心;2000年4月,深圳设立了档案资料服务中心。这两个走向社会的档案中心,在2002年11月第三十六届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上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关注。
为社会档案设“寄存中心”
在深圳,一向被视为神秘的档案工作已向社会开放,许多长年“久锁深闺”的档案资料已公开走向社会。
近年,一些国有企业在拍卖、参股等产权变动中出现了档案流失;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出现了员工档案丢失。“国有企业档案流失,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员工档案丢失,就是损害群众利益。”于是,档案寄存中心的工作人员走进深圳的千百家企业,讲法、讲理、讲利,终于使许多企业的资产、人事等档案“走”进了档案寄存中心。
档案是历史。深圳的档案工作者提出:深圳发展史在档案中心应该是“连续剧”而不是“断代史”。2000年8月,他们联合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和市民公开征集档案资料。结果,社会各界和市民向档案中心捐赠了2000多幅记载深圳改革、开放、发展的珍贵照片和2000多件历史资料。
在编写“连续剧”的同时,档案工作者不忘对重大事件的“鲜活”记录。今年春天,深圳突发非典。围绕着“走近非典、记录历史”这个主题,他们走进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深圳集中收治非典病人的东湖医院,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下医务工作者抗击非典的动人场面和先进事迹。
档案工作者走进市场,使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由社会走向档案中心。目前,深圳的两个档案中心管理或寄存着机关、企业、物业、公证、婚姻等19大类、197个全宗、24万余卷档案。
为历史珍品建“保管箱”
8月1日,《共和国老将军书画作品展》在江苏美术馆举行。这个展览所展出的250位老将军的书画作品,是由深圳市档案中心提供的;8月13日,深圳举办了《基建工程兵转业建设深圳20周年图片展》,展出的记载当年特区拓荒者功绩的156幅珍贵图片资料,提供者也是深圳市档案中心……
在深圳,档案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为社会、为市民服务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近年,档案资料服务中心先后举办了《深圳经济特区20周年档案图片展》等专题展览及《深圳典藏》等文献展。深圳一些中小学选定档案资料服务中心作为“社会实践基地”,近百家企业将档案寄存中心作为集中保管人事、技术、资产等资料的档案库。
记者在两个中心看到,档案寄存中心不仅寄存着深圳企业的档案资料,同时寄存着外国企业的档案资料;来档案资料服务中心查阅档案资料的,不仅有政府和企业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深圳的普通市民,甚至有祖籍深圳的香港同胞。
难怪许多深圳人说,深圳的两个档案中心是深圳改革、开放、建设历史的“展览馆”,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宣传“深圳精神”的“大课堂”,是历史珍品的“保管箱”。
这几天,位于深圳中心区的“市民中心”工程正昼夜施工。在这个将于近日正式启用、由23个政府部门集中办公的“市民中心”,23个政府部门的文档资料将由深圳档案文件中心和资料查阅中心集中管理,各单位不再设立档案资料室。档案资料走向开放、走向群众,体现了政务公开。
为档案自动化闯一条路
深圳的档案走进市场、走向社会,一开始就是“高起点”。
在设立档案资料服务中心之前,深圳市档案局先后派员赴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考察,了解了国际档案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他们多次参加了香港管理参议署举行的交流、培训,通过建立数字化档案和互联网,将档案管理由传统的人工化管理走向数字化管理。
2000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始了数字化档案馆工程的建设,以实现档案信息的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利用在线化。目前,档案数字化加工扫描系统、图片管理系统已经投入使用,智能化信息布点方案的设计、制作已经完成。
围绕着档案走向市场,深圳的档案业也开始走向社会化、法制化、产业化。目前,档案软件处理、文档图像数码等文档服务性公司已陆续出现;颁布不久的《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档案的地方法规;前不久挂牌的深圳市档案资料评估鉴定事务所,则又是一个“首家”:国内第一家为档案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
由于档案管理、服务、技术的高起点,所以尽管国外档案寄存业务有着多年的历史,但荷兰商业银行却几经选择,最后将其深圳分行的会计、业务档案寄存到了深圳档案寄存中心。
因为率先让档案走向开放、服务社会,深圳的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同行们的关注。深圳市档案局局长舒国雄在第三十六届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上告诉各国的同行,尽管中国的档案走进市场、走向社会起步较晚,但一定会赶上世界的步伐,因为“新世纪赋予了中国的档案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改革和开放给中国的档案工作者创造着最好的条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