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岸人格的真诚礼赞——看电视连续剧《郭秀明》有感
第8版(文艺专页)专栏:
伟岸人格的真诚礼赞
——看电视连续剧《郭秀明》有感
杨志今
他,一位生长在渭北高原上的普通共产党员——惠家沟村的党支部书记,在家乡一天天富裕文明起来的时候,却因积劳成疾,倒在了他所钟爱的土地和人民的怀抱之中。他倒下了,他的人格和精神却依然站立着,像黄土地上一棵永远挺立的参天大树,时时为人们送来精神的甘霖和绿意。这就是我含着泪水看完电视剧《郭秀明》后眼前反复幻化的情景。
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而创作的作品,其创作过程无疑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如何在这种制约和限制中,出色地完成人物和事件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化,的确是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正是在这一点上,主创者做了可贵的探索,寻找到了独特的路径。
首先,该剧所着力开掘和展示的,是真实英模郭秀明身上迥异于常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从一开始,创作者就把主人公置于人生和事业的风口浪尖之上。由于惠家沟村原支部班子的软弱涣散,该村成了一个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的老大难村。郭秀明勇敢地站了出来,毛遂自荐地当上了村支书,把自己推向了没有退路的艰难境地。从此便也开始了他那悲壮而又坎坷的奋斗史。作品对一些农民们的生小产者特性做了逼真而生动的揭示。上山植树,他们不情愿,集资建校,他们不高兴,修路、买推土机,更激起一片强烈的反对声。郭秀明面对的,不仅是物质上贫困、更是精神上蒙昧与短视的乡亲们。对郭秀明来说,改变乡亲们精神上的贫穷与落后,比改变惠家沟山川的荒芜,物质生活的贫困艰难百倍。郭秀明不凡的人格和精神,正是在与周围人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和碰撞中,被挖掘和展示出来的。也正是这种精神的火花,才真正在审美的意义上,让我们的眼前灿然一亮。让乡亲们从精神上首先站立起来,是郭秀明忍受着各种磨难和考验,而坚忍不拔地走下去的首要追求。在郭秀明看来,一种精神就是一面旗帜,只要这面精神的旗帜飘扬着,它下面汇聚的人群就会越来越多。郭秀明身上显示的,正是我们民族脚踏实地,舍生忘死,忧国忧民,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当他忍着病痛带领大家上山植树时,乡亲们劝他回家休息,他顽强地站起来说:“要真正帮我,就不要把我往家里撵,而要往山上撵!”剧中曾是他对立面的颜治民说过这样的话:“惠家沟没有人是郭秀明的对手。”他也许只看到了输赢的表象。真正的原因,则是他和郭秀明在精神层面、精神境界上的巨大差异。正像一位村民在经过许多事之后,对郭秀明发自内心地说的那样:“你不是一般人,是弄大事业的,不能用一般人的尺子来量你。”这就是生长在惠家沟这样一个环境中的郭秀明所具有的让人尊敬,让人仰视的精神品质。
其次,该剧所着力开掘和表现的,是人物内在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更聚焦于他怎么做。在把握主人公的心理逻辑、性格逻辑和情感逻辑方面准确细腻,匠心独运。全剧大部分篇幅,围绕郭秀明的崇高追求与周围人们眼前利益的不协调与冲突展开。为了乡亲们,为了惠家沟美好的明天,他主动放弃了收入稳定的乡村医生职业和相对富裕的生活,他当众焚毁了村民们欠他的药费单,他拖着病弱的身子豁出命来带领大家往富裕路上奔,而现实是像他父亲对他说的那样:“你是把腔子都剖开了,为群众做事哪,可群众不认嘛!”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痛彻心肺的悲剧啊!这种虽属暂时性的悲剧性冲突的揭示,就使得郭秀明的思想、精神和行为,具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感人力量。编导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向我们展示了一幕更加令人心痛的场景:郭秀明为了群众舍上了身家性命,却被村里一些人打着群众的旗号向上级做了检举。面对此情此景,从未在人前流过泪的硬汉子郭秀明,却在镇党委书记面前再也无法忍受了。他撕心裂肺般地向郗书记喊道:“我为群众把腔子都打开了,恨不能把五脏六腑拿出来给他们当点心吃。我咋样才能让你相信我?”这一场戏,把全剧的情感碰撞推上了最高峰。他一直蹲在乡政府的院子里,流着泪蹲了差不多一个夜晚。他默默地把内心的痛苦嚼了,咽下去,又坚强地站了起来,当他向郗书记说,心里好受多了时,我们看到,一个超越了自我的郭秀明又站在了我们面前。
第三,该剧没有走近年来一些引起轰动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重戏剧化的路子,也没有选择夸张性的喜剧样式。整部作品几乎没有人为的戏剧化冲突。所有的矛盾纠葛,都是以生活本身的面貌,生活本身的逻辑和规律,真实自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特别是着力在生活的自然流程中,展示西北农村生活的常态,不猎奇,不故弄玄虚,努力接近西北农村大多数村庄日常生活的本质。作品没有回避普通农民,甚至是党员农民的落后和暂时的不觉悟。颜治民、梁炳魁身上反映出的自私、狭隘和狡猾等,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同时,在这种常态中,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并挖掘出了难得的温暖和幽默,使得严峻的生活,在不经意间,露出温馨的微笑,闪烁出暖人的光芒。梅花和丈夫卢仁华的戏,郭秀明和老父亲深夜谈心的戏,郭秀明与女儿父女情深的戏等等,都是这种艺术表现的华彩段落。这些细节的融入,也使得作品的节奏张弛有度,英雄在我们面前不仅仅可敬,而且可亲可爱了。通过这种近似生活原生态的展示,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力量。郭秀明人格本身的力量。这种英雄人格的魅力,看上去未加修饰,却具有一种真正的现实主义的内在张力。
第四,该剧用富有艺术魅力的人格化情节,把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了独特的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本剧中没有任何简单化、概念化的表现,而是深深熔铸在郭秀明的人格和精神之中。他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一生的追求,在执着地坚持着,实践着。当普通的惠家沟人把眼光盯在温饱上时,他就看到了生态农业、小流域治理的前景。他虽居于贫穷的乡村,却目光远大,能站在当代的视野上把握惠家沟的未来。他力主把村里最好地段用来建学校,是要让文明的光芒早一天照亮惠家沟人的心灵。与惠家沟每一位乡亲的血肉深情,始终是郭秀明忘我奋斗的精神动力。他时刻把惠家沟每一位贫困乡亲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乡亲们的事,在他的心里比天还大。外面下着雨,他惦记着村里小学校的危房,寝食难安;为了给乡亲们办事,他多少次把自家的钱贴上,以致他后来生了病竟无钱看病;在自己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一次又一次接济患病在床的贫困村民福田,以至那位患病村民的妻子深情地说:“我就知道共产党里有个你,我就把你当成共产党了。”郭秀明用他的人格和精神,形象展示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第五,该剧浓郁西北特色语言的纯熟运用,显示了创作者的文学功力。许多生动、精彩的对话语言,富有个性而不粗俗,在推进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均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比如,郭秀明批评怕吃苦的青年党员卢仁华时说他:“光有肉没有骨头。”比如继芹出嫁前,深情地对爸爸郭秀明说:“你往后把心思都给惠家沟的时候,也给自己留上点儿。”多么温暖,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肺腑的语言呵!又比如,面对那位平素游手好闲,专等救济的青年农民腊喜,郭秀明严肃地告诉他:“救济款可以领,但不能理直气壮地领。”通过对话,两种精神境界之差异跃然纸上。这种对话语言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编导本身对西北农村生活的熟悉和文学素养的积淀,同时也得益于强大的文学顾问班子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这些年,一些电视剧对话语言的粗糙,缺乏个性化已成通病。这种质朴、生活化,看似原汁原味,实则精心提炼的对话语言,不仅对英雄类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对整个电视剧的创作也有示范意义。
总之,电视剧《郭秀明》作为一种特殊题材的电视剧,在艺术创作上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仔细品味。(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