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鳌更具魅力——访博鳌亚洲论坛二○○三年年会中方首席代表陈锦华
第6版(国民经济·体育)专栏:
让博鳌更具魅力
——访博鳌亚洲论坛二○○三年年会中方首席代表陈锦华
本报记者 曲哲涵
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中方首席代表陈锦华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这些媒体的气氛还不够热烈。”在他心目中,与上届博鳌论坛年会相比,2003年年会有太多的亮点值得去关注。
博鳌大变样
记者:中国作为东道主,在会议场所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为今年博鳌论坛年会的召开做了哪些准备?
陈锦华:中国为论坛提供的硬件设施与前届相比,有很大改善,可以比较好地满足年会的需要。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博鳌水城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新建了面积为3.8万平方米的功能完善的会议中心。该会议中心除了拥有一个可容纳2000人的主会场外,还有14个可容纳100人开会的分会场。为会议中心配套的生活区,有总面积5.3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酒店,还有一个高尔夫球场。会议中心和生活区的通讯、多媒体、同声传译等设施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此外,我们还新修了路,现在从海口下飞机到博鳌,全部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了这个“硬件”,我方共投入15亿元人民币。我参加过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很多著名的世界论坛,与之相比,博鳌亚洲论坛的环境、设施都是世界一流的、顶尖的。
虽然自上届年会到现在只有一年的时间,但我们的确让博鳌来了个大变样。最近去过博鳌的人有这样一句玩笑话:简直都认不出来了!像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一年的变化体现了“中国速度”,展示了我们中国的形象。
高层次的交流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参加本届年会的中国代表的情况。
陈锦华: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参会人员层次高,代表性广,能较好地参与19个主题与分议题的讨论。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及嘉宾展开多层次的对话交流。
参会的政府官员中,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商务部部长吕福源、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等,相信那些关注未来中国经济政策、经济走向,以及投资环境的中外会员,会对他们传递出的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会的中国企业中,不乏跻身世界500强者。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天然气、一汽集团、宝钢集团、上海汽车集团、海尔、新浪、北大方正、中国联通等一大批优秀企业的代表,都将在博鳌亮相。他们的到来,能让亚洲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可以满足那些前来寻找合作伙伴的企业家的“碰撞”需要。
寻求亚洲共赢
记者:您认为,博鳌亚洲论坛对推动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陈锦华: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亚洲寻求共赢——合作促进发展”,这个主题与前不久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东亚国家领导人系列会议发出的声音相呼应,也同样引人注目,因为他们都切中了亚洲经济发展的脉搏,那就是: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势不可挡。但是,它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比如,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利用贸易自由,将一些不平等的条约“输入”、“强加”给经济落后国家。全球化引起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日益凸现。我认为,消除这些“负面效应”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方兴未艾,美洲、欧洲、非洲的很多国家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合作,收效也很好。
与上述地区相比,亚洲国家的区域合作相对滞后。由于历史、文化、宗教、民族、种族差异,以及发展阶段相差较大,亚洲国家较难“齐步走”、发出“同一声音”。所以,实现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此外,除了官方间的合作,企业界、学术界也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身体力行,“拉动”亚洲追赶世界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博鳌论坛是一个最好的、倡导团结协作的平台。
我深信,博鳌亚洲论坛会越来越精彩。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