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山村支书孙开林答清华研究生23问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1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山村支书孙开林答清华研究生23问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山村支书孙开林答清华研究生23问   本报记者 丁玎 蒋升阳   一个清朗秋日,北京清'...

山村支书孙开林答清华研究生23问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山村支书孙开林答清华研究生23问
  本报记者 丁玎 蒋升阳
  一个清朗秋日,北京清华大学校园内,来了一个质朴的山里人。上午9时,他走上了清华礼堂的讲台,一个曾经有许多政要、学者、名流发表过演说的讲台。
  这是一堂特殊的党课:一位有28年党龄的鄂西北大山区的村支部书记,与清华大学30个系的1100多名研究生新生党员,进行一场特殊的对话。
  这位老党员是湖北省襄樊市保康县尧治河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他带领村民与穷山恶水拼斗,终使昔日的贫困村变成全县的“首富村”。
  白衬衣外套了件藏蓝色的外衣,瘦高个,瘦脸庞,一口浓重的襄樊味普通话,当过民办教师的孙开林登上了高校讲台,显得有些拘束。“我今天的发言没有理论,也缺少学问,只是向大家说说我们村的发展、变化,说说一个基层干部在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和奔小康过程中做的点滴事情……”讲着讲着,他渐渐激动,手势也多了起来。1个小时的演讲,赢得了17次掌声。讲完,他又回答了23个问题。
  尧治河村地处神农架林区附近,高山深处,海拔千米,距保康县城142公里。1988年,这里仍不通公路不通电,全村150户人家、627口人散居在崇山峻岭中。
  那时,31岁的孙开林是小学民办教师,他放弃了“民转公”的机会,担任了村里的矿长。“山里有的是磷矿,就因为不通路,矿卖不出去,我们才这样年复一年受穷受苦。”孙开林琢磨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路“啃”通。钱从何来?他拿出家里攒了多年、准备盖房子的4000元,又贷款3000元,买了炸药和雷管。
  学生问:“尧治河村修路,死伤的村民如何赔偿?”
  孙开林答:当时穷,靠的是精神力量。“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
  开工那天,刚下过大雪,地上结满了牛皮凌。踩着盖过脚背的积雪,孙开林和乡亲们相互扯着、手脚并用地爬上山崖。一步之外就是万丈深渊,不少村民不敢挪步。孙开林也有些胆怯,但他想,此时需要的不是命令,而是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如果自己退缩了,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他捡起了地上的绳子,一头拴在树上,一头系在腰间,高喊一声:“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然后,径直向笔直的悬崖滑去。干部跟上去了,党员跟上去了,村民们也纷纷跟了上去。两个多月的日拼夜战,打通了通往第一个矿点的公路。尧治河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人致残,3人坠崖……
  学生问:“我的老家有一座山因铁矿开采而塌陷,您是否想过磷矿开采也会出现这个问题?”
  孙开林答:头几年没钱,露天采矿怕挖空,就随挖随填石头。现在挖坑道,边挖边种树,要给子孙留下一片青山……
  当时条件实在太差了,路好不容易通了,大家满脑子想的都是采矿、卖矿。
  说起卖矿,孙开林就眉头紧蹙,“求人的味道真不是味道”,“就差给人跪下了”。那时,孙开林背着一口袋矿石样品去找化工厂。从没到过襄樊的他见公共汽车就上,一问坐错了又赶紧下,来来回回折腾到下午5点多才找到化工厂大门。工作人员看他又黑又瘦,裤子沾满泥巴,解放鞋土里土气,硬是将他往外挡。孙开林就近找了家便宜的旅馆住下,横下一条心,每天上班时钻进供销科,打水、扫地、抹桌子,成了业余勤杂工。他磨了一天、两天……整整14天,终于感动了厂长,得到了预付订金3万元的合同。
  孙开林揣着订金,欢天喜地地回到村里。钱往桌上一摞,村里人都不敢相信是真的,缓过神后,又蹦又跳又是鼓掌的,简直比过节还兴奋。就是这3万元,点燃了尧治河人脱贫致富的希望。到1995年,磷矿石已远销山东、河北等省,村里办起了矿粉加工企业。
  学生问:“尧治河村修建水电站的资金来源是什么?现在效益如何?”
  孙开林答:找村民挨家挨户游说凑的钱……
  “矿有开完的一天,吃祖宗的饭,不能不想到子孙的碗。”孙开林和支部其他成员一起琢磨起挣钱的新路子。
  “买别人的电,要看别人的脸色,村里有两条河,流量不大,但落差大,能不能自己建电站?”可是,建电站的想法不错,钱又在哪儿?农民手里刚有点钱,谁愿意拿出来?孙开林找到一家水电公司合作,又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地游说村民:“山上的矿总有一天要采完,但水是流不完的……”“入股就像栽在院子里的果子树,年年都能结果,还会越结越多,比把钱存在银行里还划算。”苦口婆心,凑了50万元。
  “现在效益很好。”孙开林说,短短几年间,村里人共投资了20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4座梯级电站,电流入网,每年利润650万元。
  学生问:“村民们始终如一地支持您吗?您如何让他们和您拧成一股绳共同创业呢?”
  孙开林答:农民很实在,看到生活一天天变好,他就跟着你干……
  1993年起,孙开林就挑起了村支书的重担。创业之初,事儿太多,活儿太重,就有村民发牢骚:“孙开林,断球疼,当个支书磨死人,今天修公路,明天搞股份,一年四季不消停,逼得我们吭吭声。”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村民又说:“孙开林,办法多,有脑筋,今天上项目,明天跑资金,一年四季心不停,真是我们最好的当家人。”
  经过10多年的艰难创业,尧治河村已由人均收入不足300元的极贫村一跃成为保康县的首富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年上交税费760万元,人均贡献1.5万元,90%以上的农户过上了小康生活,数十家还拥有了自己的小汽车。
  学生问:“您一年收入多少?怎么会有几十户人家买小汽车?是否贫富不均?”
  孙开林实话实说:“贫富不均现象确实存在,目前正在解决。”
  “我一年家庭收入3万元,加上企业分红,年收入5万元。许多村民收入比我高,几十户买汽车并不奇怪,但也有些‘哑糊’(贫困户)。”孙开林说,他没有忘记还没富起来的乡亲。
  由于千百年来山区封闭、近亲通婚等原因,村里智力低下的人很多,这一直是孙开林的一块心病。如何让他们自食其力?孙开林绞尽脑汁,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一个除了领班人是能干的正常人外、其他22名员工都是智障者的公司。他们农闲修路、改田、植树,农忙帮人抢种抢收,挣的钱养家糊口没问题。
  孙开林说,几家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富。
  …………
  问题一个接一个,答问过程中,清华大学共有42名研究生递上纸条,提了61个问题,孙开林选择回答了23个。一位党的基层干部的真实人生,就这样深深地打动了清华学子的心。
  这次,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组织研究生新生党员上党课,共两天时间。有3位老党员走上讲台,只有孙开林是从基层、而且是从山村来的,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在9月21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山村支书孙开林成了大家说不尽的话题……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