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怀念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专栏:品书札记
记忆与怀念
丁晓平
毛泽东,中国一个时代的象征。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永恒的记忆。而这个记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与告别苦难和屈辱、与解放和当家做主站起来紧密相连的。
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记忆是红色的。这些红色的记忆,最早却来源于西方人的笔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以著名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代表的一批正义、富有良知和同情心的西方人,以他们的远见卓识和优秀品质,冲破政治封锁和重重艰险,把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们领导的所谓“赤匪”进行的中国革命的真相公布给全世界,发表出版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珍贵的文字如今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历史资料。而毛泽东自然是这些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早在1936年,埃德加·斯诺在他震撼世界的著作中这样冷静地写道:“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他还说,“首先,切莫以为毛泽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决不会有一个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但是,不可以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使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而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一个伟人。在中国人民记忆的天平上,他永远是一块让中国与世界平衡的砝码。这样的记忆,是值得永远来纪念的。由此,有理由相信,《毛泽东印象》一书的编辑出版是对这个记忆的一种美好的表达。
集中所收入的文章,是编者在综合选择各种不同版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严肃地编辑校订的,比较全面和完整地收入了当时中外记者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背景的历史条件下写作的关于毛泽东生平事迹、革命斗争活动的文章。其中选入了七名外国记者的文章,以及美国外交官约翰·谢伟思当年在延安“美军观察组”任职期间与毛泽东的谈话,集中展示了1945年以前到过延安采访的中外进步记者发表的报道毛泽东的作品。其中埃德加·斯诺部分增收了解放后会见毛泽东后采写的文章。同时还收入了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国内《大公报》、《新华日报》等媒体记者发表的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前前后后的盛况和人民群众对毛泽东评价的通讯、特写,十分感人,大多是建国后首次公开发表,也是难得的历史见证,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