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招行“三铁”降不良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招行“三铁”降不良 第14版(财经纵横) 专栏:   招行“三铁”降不良   刘隽   最近,招商银行屡获殊荣:在《财富》杂志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排名'...

招行“三铁”降不良

第14版(财经纵横)
专栏:

  招行“三铁”降不良
  刘隽
  最近,招商银行屡获殊荣:在《财富》杂志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排名中,招行排第二十五位;在《银行家》杂志2002年度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招行进入200强……
  招行频频榜上有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良好的资产质量。那么,招行降低不良资产质量的法宝究竟何在呢?
  铁律:十个严禁湿 1987年成立之初,招商银行资本金仅1亿元,迅速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从1993年到1998年,资产从158亿元增长到1509亿元,短短6年增长了近10倍。
  但是,由于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张,管理相对滞后,到1999年,贷款五级分类不良率高达19.55%。
  面对严峻的形势,招行下决心向不良资产“开刀”。2000年底,招行向全行公布了《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的若干规定》,即后来被行内称为“十个严禁”的“铁律”:严禁违反审贷会工作制度、严禁“以贷引存”、严禁“以贷收息”等违规操作行为。“十个严禁”明确指出,对不执行信贷纪律,搞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坚决追究有关责任人和领导责任。
  2001年底,“十个严禁”公布1周年,全行五级分类不良资产比上年末减少7.1亿元,不良率下降4.37个百分点,招行成功步入了资产质量不断优化的“快车道”。
  铁腕:拨备与执行
  拨备,是银行为应对资产风险提取的准备金,拨备率的高低和拨备金额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要治好资产质量这个“内伤”,必须首先解决拨备问题。招行管理层决心似铁。1999年7月,行长马蔚华把原定的利润指标从20亿元降低到15亿元,一下子减掉5亿元,用于补充坏账准备金。当年,招行共增加拨备8.9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过去12年的总和。
  接下来,招行管理层又抓住了上市这一契机。
  2001年,董事会同意招行整体上市。当时,面临两种拨备比率的选择: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的拨备分别为1%、2%、25%、50%和100%;而按照国际标准,五类贷款的拨备则是2%、2%、35%、65%和100%。为了彻底治愈内伤,解决历史包袱,招行管理层权衡再三,最终决定采用最严格的国际标准拨备。
  据了解,从1999年到上市这段时间,招行先后从盈余公积金、利润和准备金中核销了34.36亿元呆账贷款。
  招行在上市过程中解决拨备不足的成功案例,为业界所称赞,招行管理层也因此被称为“铁腕拨备”。
  铁壁:“风险文化”
  继2000年提出以“质量是发展第一主题”为核心的风险文化理念后,招行管理层总结自身及国内外同业的经验教训,提炼出了正确处理“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制度与文化”、“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股东、客户和员工利益”等五大关系的原则与方法,强调要理性地对待市场、理性地对待同业、理性地对待自己。这些总结和提炼,使招行风险文化脱离了一般的口号和简单的号召,具有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2001年,震惊业界的“银广夏”事件曝光。招行与风险擦肩而过:当时的“银广夏”红极一时,成为多家银行的座上宾,招行兰州分行也收到了该集团的贷款申请。但是,招行在贷款评审中却发现了诸多疑点。因此,招行虽然对“银广夏”给予了一定的授信额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把关,坚持实地调查。在遭到企业拒绝后,果断收缩了贷款规模,最终没有造成损失。
  日臻成熟的风险文化已经成为招行抵御风险的“铜墙铁壁”。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