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回首白马湖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回首白马湖 第12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回首白马湖   刘水清   高考过后,忽然让我想起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白马湖,白马湖的作家群;想起白马湖'...

回首白马湖

第12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回首白马湖
  刘水清
  高考过后,忽然让我想起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白马湖,白马湖的作家群;想起白马湖之春、白马湖之冬;想到朱自清、夏丏尊任教的春晖中学。
  他们都是白马湖畔的才子,是中国现代国文的开山鼻祖,对语文教学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自觉的首创精神。
  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而是许许多多湖的总称。湖的尽头,有一个三四十户的村落,叫做西徐岙。这村落与外面原本不是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有了两座玲珑的木桥,筑起了一条煤屑路。到春晖中学,需弯两道弯,过两重桥,然后挨着小径,抹过山角,豁然开朗处方现春晖校舍和利落的几户人家。湖的另一面的山脚是几处新平屋,住着朱自清和夏丏尊几家。朱自清小夏丏尊十二岁所以常称夏为夏翁。他们毗屋而居,极为亲和。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里满种着花。湖光山色从门外墙头渗进来,润了夏家的几案。他们对湖谈天,融融契契,不知东方既白。夏翁好客如命,夏夫人从夫如流,又做得一手好菜,每每总是满满的盘碗拿来,又空空地撤回去。要是黄昏,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水光微微暗些,波纹像让熨斗熨平了。这时候,才是他们喝酒的时候。
  他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已醉意朦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儿;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着醉着回去。
  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泛舟,四周幂着青霭,山青得怕要滴下来,水满满的,软软的,仿佛像山全吞进去了。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看萤火。没有高低贵贱,都是朴素寒微的人家。
  白马湖冬天多风,可以说有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口袋欢迎风来的样子。风刮得厉害,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钻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夏先生和朱先生都是十分勤谨的人,夏先生的书斋靠山,冬夜风大,他就常把头上的罗宋帽压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为学生们批改作业。在这里,夏先生著了散文集《平屋杂文》等。
  我看是夏与朱的学养和人品,造就了他们非凡真诚的友谊;湖畔美的一致,一致的美,平添了他们创作的勃勃激情;更有甚者,他们都有一位温淑贤惠、和蔼可亲的夫人,都有一群天人合一、热情洋溢的学生。朱先生说:“我们是外路人,除了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们儿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着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天地空空的,只有他们四人,出奇地寂,酿造学问的寂。
  朱自清与夏丏尊都非常爱国,爱家,爱学生。他们不讲门阀之争,党派之争,同在春晖中学,不掺杂半点嫉妒的渣滓。文风迥异,而都不事张扬;相互接济,却又互敬互谅,在各自的白马书斋,形成了各自风格,一同流芳千古,一同烙印交融着白马湖畔的习习春风和苒苒冬韵,迥非“荷花淀派”或“山药蛋派”。
  区区白马湖畔,养育着不同风格、各种流派,参差互见,相得益彰,在世界不多见,在中国绝无仅有。
  1946年,夏先生去世了;隔两年,朱先生胃病开刀不治而逝。他们差不多刚过人生半百,与现在的人相比,寿命可谓短矣;但他们留给心爱的学生们一大堆范文,那是多么珍贵的国文啊!他们真正做到了学教统一、人文统一。每逢联想到现在的素质教育,我就想到白马湖,想到夏先生和朱先生。如今中国大地中学教师、大学教授千千万万,可我们仍旧使用着您们的范文啊!素质教育贵在创新,平心而论,我们创新了什么?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