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绿色环境无国界——访日本“绿色地球网络”大同利民工程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绿色环境无国界——访日本“绿色地球网络”大同利民工程 第7版(国际) 专栏:   绿色环境无国界   ——访日本“绿色地球网络”大同利民工程   本'...

绿色环境无国界——访日本“绿色地球网络”大同利民工程

第7版(国际)
专栏:

  绿色环境无国界
  ——访日本“绿色地球网络”大同利民工程
  本报记者 陈一鸣
  株株杨树装点着黄土高坡,棵棵油松染绿了远山近峦,座座果园在雁北的阳光下生机盎然……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之际,记者近日随日本驻华使馆组织的日中经济合作新闻团深入晋北山区,考察了日本利民工程“大同北部地区绿化项目”和“大同地球环境林中心建设项目”,切身感受到两国合作绿化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利民工程是日本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小规模无偿资金援助项目,旨在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人民的福利水平。截至今年3月,利民工程已经在华开展了528项无偿援助,援助总额达到37.98亿日元。记者此次考察的便是由日本民间社团——“绿色地球网络”在大同实施的利民工程援助项目。
  大同地处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左右,并且2/3的降水集中在夏季,既造成了水土流失,又令植物难以存活,成为荒漠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当地农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直至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村庄的年人均收入仍不足400元人民币。自1992年以来,在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绿化取得了可喜成果,日方累计提供合作援助资金1700多万元人民币,植树1000余万株,绿化面积达到3400公顷,为贫困山区小学配置“希望果园”(以种植经济林为主)40多处,一片片贫瘠的土地逐渐披上了绿色的新衣。
  植树造林不仅改善了自然环境,也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浑源县吴城村,记者走进马文元老汉一家,步入庭院,一股杏仁的清香扑面而来。马文元在当地政府和“绿色地球网络”的帮助下依靠种植仁用杏实现了脱贫致富,去年全家年收入达到六七千元,家里新盖了砖瓦房。憨厚的马文元告诉记者,自己在全村四五百户种植仁用杏的家庭中不过属于中等收入。记者了解到,整个吴城乡实施“大同北部地区绿化项目”六年来,全乡仁用杏面积由3000亩增加到1.5万亩,不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200亩,还使仁用杏的产值由3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全乡农民人均收入由1997年的350元,增加到去年的800元。
  在大同南郊区平旺乡,一排红色的平房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醒目,这里就是为中日合作绿化服务的基地———绿色环境林中心。该中心始建于1995年,主要从事适合大同地区黄土高原种植树种的研究,以及为各造林点提供优质苗木,培训技术人员,推广先进造林技术等工作,发挥着育苗、试验、培训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中心的工作人员自豪地对记者说,几年来他们先后接待了日本黄土高原绿化协力团成员1400多人,来自美国、英国、土耳其等世界各国的环保志愿者20多人,受到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一致好评,还被团中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际青年志愿者劳动营基地。
  “绿色地球网络”的创始人之一、事务局局长高见邦雄先生一直陪同记者考察。今年55岁的高见先生从1992年开始便与山西大同市青联(今年3月起改为与大同市总工会)合作,在大同进行绿化活动,是最早一批来华开展生态保护的日本友好人士之一。当记者问高见先生,是什么促使他不远千里来到偏僻的大同山区从事绿化活动时,高见说:“绿色环境是没有国界的,如果中国环境继续恶化下去,这种状况也会影响到日本。”为了改善大同的生态环境,十多年来高见邦雄每年有1/3的时间在大同度过,他跑遍了大同周围的每一个县,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不会讲汉语的高见已经能够听懂当地的方言,而当地的乡亲也亲切地称他为“老高”。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大同的采访考察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记者看到了日本利民工程对华援助项目正在有效地发挥作用。记者也注意到,中日两国的合作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愿望更加深入人心。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