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忧国忧民才能忘我奉献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忧国忧民才能忘我奉献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第一代地质人   结束语   就在我们的讨论即将告一段落之际,我们收到了一组来自地质行业的讨论稿,读来感'...

忧国忧民才能忘我奉献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第一代地质人

  结束语
  就在我们的讨论即将告一段落之际,我们收到了一组来自地质行业的讨论稿,读来感人至深。
  中国的地质事业,常常被誉为“奉献精神代代相传的实践基地”。本期畅谈奉献的有国际知名地质学家,有精忠报国的“海归派”地质学者,有常年转战野外的青年地质队员,还有奔波在青藏高原的普通驾驶员,他们只是地质系统百万“奉献大军”的缩影。在三代地质人的观点碰撞中,在他们扣人心弦的历险故事里,在他们艰辛执着、无悔前行的足迹下,清晰地呈现了一个事实:奉献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奉献者总是在与时代的互动中树立,并实践他们的人生信仰!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三代地质人的奉献之路,也是新中国各条战线上几代奉献者的轨迹。
  从本报4月15日发表《论奉献》一文到现在,这是一段极不平凡的日子: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战胜非典,降伏洪魔,经历了不同寻常的春夏。在这两场特殊的战斗中,广大医护人员、科研人员、灾区群众、解放军官兵冲在一线,与全国各条战线的劳动者一起谱写了一曲曲高亢的奉献之歌。伴随这胜利的余音,“弘扬奉献精神大家谈”专栏在经过三个月的热烈讨论,也要告一段落了。但是,这次讨论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我们弘扬奉献精神,颂扬奉献人物的结束。今后,本版的有关栏目将继续关注各行各业的奉献者,大力倡导奉献精神。
  这段时间,我们的专栏里,都是奉献者在谈奉献,是奋进者在谈奉献,是关心奉献的人在谈奉献,他们的所思所感引起了各界朋友的强烈共鸣和深刻思考。相信朋友们会带着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在各自的岗位上、在日常的生活中,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实践奉献精神。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任仲平《论奉献》中的最后一段话,与广大读者共勉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项宏伟的事业,也是一个艰巨的历史进程。这一宏伟事业,呼唤着千千万万奉献者;这一历史进程,造就着一代又一代奉献者。时代的车轮在奉献者推动下前进,事业的蓝图在奉献者奋斗中实现,民族的未来因奉献者的努力而充满希望。
  让我们唱响奉献者之歌,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本期主持:本报记者 朱竞若 叶蓁蓁 嘉宾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 张洪涛 常江 黄海 范宏喜
  忧国忧民才能忘我奉献
  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
  龚再升(1938年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人的奉献精神总是和高尚的生死观、积极的忧乐观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为了更高的目标而放弃“小我”,才有可能做到“忘我奉献”。1962年,我们46位刚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的同学放弃了留校或者到部委机关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去大庆。是什么魅力吸引我们去大庆呢?用现在的话说,叫“忧国忧民”。中国是贫油国,上世纪50年代末期,实实在在出现了石油危机,我们亲眼看到北京街上的汽车背起了沉重的大气包,大气包像是压在了我们心上,使我们青年人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
  当时,各部门的工作量都非常巨大,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是平常事,根本没有八小时概念,节假日更是无从谈起。这倒还在其次,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粮食不够吃,肚子填不饱,人的体质明显下降,我离校时体重130斤,到大庆不久就骤跌到103斤。面对饥饿,我们只好抽出专人出外“觅食”:农民割菜的季节,我们到菜地里挖残留的菜根;收豆的季节到野地里去捡遗漏的大豆,回来煮煮,撒一把盐吞下去……在艰苦鏖战的日子里,是祖国对石油的渴求支撑着我们这代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使我们这一代人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