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谒霞客墓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谒霞客墓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谒霞客墓   胡美凤   天空很高很蓝,一望无际,野生的、淡淡的午后阳光伴随着天然的原野气息,在墓园四处弥漫。 '...

谒霞客墓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谒霞客墓
  胡美凤
  天空很高很蓝,一望无际,野生的、淡淡的午后阳光伴随着天然的原野气息,在墓园四处弥漫。
  长方形的墓园,两边是青砖灰瓦雕花墙,正中后墙呈半圆形弯曲状,宛如一把精雕细刻但又大气的太师椅。这把巨型太师椅正中央是一座坟冢。坟冢为石圈顶,四层花岗岩大方砖围砌成1.48米高的墓圈,黄土堆满了墓圈并呈半圆形隆起,裸露的黄土坟顶营造出一种独特氛围。这完整圆满的石圈黄土坟冢,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最原始的坟冢。
  一条鹅卵石小径环绕着坟冢,周围簇拥着十几棵玉兰树,文革期间失踪的花岗岩墓碑,找回重立坟前,墓碑上镌刻着12个大字:“十七世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墓就是如此朴实无华,简单自然。
  墓前长6米,宽10米的祭台上屹立着徐霞客全身塑像,两侧各置纪念碑刻一方。“墨颧云齿,长六尺,望之如枯道人。有寝处山泽间仪,而实内腴,多胆骨。与之谈,磊落嵯峨,皆奇游绝险事,其足迹半错天下矣。”从字里行间、从塑像中,可以想象得到徐霞客生前的音容笑貌。此时此刻,他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远方,在苍穹下,在圆满的黄土坟顶衬托下,站成一幅画、一座山峰!仰望着他,怦然心动,情不自禁走近他,想他一遍又一遍……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初五,出生于江苏江阴马镇南旸岐的一个士绅家庭。从小爱好读书,特好史籍地志、山海图经,立下远游之志。
  中国古代不乏远游之士:汉朝张骞,远征西域;晋代法显、唐朝玄奘,南下天竺,求取佛经;明代郑和,七下印度洋,直抵南非。但他们远游不是为皇命所遣,怀有政治目的,就是为菩萨所驱,具有宗教色彩。而徐霞客不同,在我们后人无法想象的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21岁从家乡胜水桥头登船出游,靠变卖家产、沿途求友为游资,长达30多年的惊世骇俗的旅游生涯中,他三次被盗,四次绝粮,多次历险,坚持每天步行几十里或百余里,探危崖,涉洪流,临险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19个省区。并在地质地溶地貌等领域,攀登了当时世界高峰。在万里旅途中,他还以月光、松明火把为灯,以石板或膝盖为桌,蘸着心血记下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地质地貌地理,《徐霞客游记》文笔清新简练,是祖国壮丽河山的长篇画卷,是他生命的写真,也是他旷世才情的结晶,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岁月悠悠,一转眼已400多年过去,然而一切恍如昨天,历史记录了他从21岁出游到56岁倒下的全过程。公元1641年的春天里,远游归来的他病倒了,临终他凝望着床前那块从云南腾冲打鹰山火山锥顶部带回的“色赭而质轻沲,状如蜂房”的岩石标本,嘴边挂着微笑而去。
  通向坟冢的一条幽深的甬道旁,每个季节都有色彩在无声地流动变换,春天的玉兰、夏天的紫薇、初秋的金桂、深秋的菊花、晚秋的红枫、冬天的梅花、四季常青的松柏,陪伴他度过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
  阅读徐霞客墓园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一抔黄土、一块墓碑、一座塑像,牵动着瞻仰者的心思,当一朵白云飘来,驻守在墓园上空时,这种感觉愈加真切……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