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诗人之家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诗人之家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诗人之家   柳萌   在我认识的文学界名人中,让人感觉温馨的家庭很有几家,已故诗人艾青的家就是其中之一'...

诗人之家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诗人之家
  柳萌
  在我认识的文学界名人中,让人感觉温馨的家庭很有几家,已故诗人艾青的家就是其中之一。艾青从流放地新疆归来后,包括临时栖身的北纬饭店,先后居住过四个地方,我都去过,艾老在世时我也算个常客。我之所以说艾青家温馨,除了家居布置得舒适,家人的融洽气氛而外,还因为他们一家人都非常好客。
  艾青前半生政治罹难,携带一家老小,先是跟北京大拨“难友”,在北大荒劳动改造了一年,年来又单独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回来。艾青重返文坛本身就是个新闻,更不要说他还能写作,所以那时他的家里,每天都是人来人往:朋友看望,编辑约稿,记者采访,读者请教……真可谓“宾客盈门”。老诗人一家总是不厌其烦地接待。
  像我们这些算得上朋友的人,自然就更是断不了走动,隔三差五地去他家串门儿。那时跟我经常结伴造访的人,次数最多的是作家出版社的同事,像作家张凤珠和诗人徐刚,有时还拉上艾青的另一位朋友、诗人韩作荣。以后我赋闲在家无事干,闷得慌就独来独往,特意去找老诗人聊天儿。这时艾青总要说:“原来是三四个人一起来,这会儿就你一个人来了。”话语中透着些许怅惘。而后,他总是关切地向我询问,其他几位朋友的近况,以及文学界的一些动态。
  诗人公刘健在时候,只要来北京去看望艾青,每次总是约我陪同前往。对于这位远道而来的诗友,艾青更是热情相待,有时一呆就是两三小时,老诗人还是依依不舍。后来公刘身体欠安,每次看望完艾青,艾青送我们到门口,临走他总要叮嘱公刘,要多多注意身体。如今这两位诗人朋友,都已成为故人,想起当年的情景,我的心里不免凄凄然。
  就我所知,有的家庭,特别是作家家庭,并不是都很欢迎客人的,一是怕耽误自己写作,一是女主人嫌麻烦。常常听熟人说,去某某名人家,被婉拒或冷落的事。艾青家则不然。艾青待人非常随和平等,在友人和读者面前,从不摆名人架子,说话既幽默又平易,在他面前可以无拘无束地说笑。他愿意在平等的人格线上,跟朋友们和读者交往,从不以大作家而倨傲。你可以随便跟他谈天侃地聊东道西。这样,艾青自然也就拥有更多朋友。
  艾青夫人高瑛,作为女主人,更无夫贵妻荣的架势,有客人来她总是热情相待。别说是对朋友了,就是对不相识的人,只要登门来访,从来都不肯怠慢。有次我到艾家串门儿,正赶上新疆有人来,高瑛忙里忙外地招待,就像来了娘家人一般热诚。后来我一问才知道,其实他们并不真正认识,只是因为客人来自新疆,他们一家在那里流放过。艾青家朋友多客人多,作为诗人妻子的高瑛,不仅很少有厌烦的时候,而且帮助艾青维持了不少人。正像高瑛自己说的那样:“做了一辈子诗人的影子,不是在他的左边,就是在他的右边,仔细想想,常常还在他的后边。”而在艾家的接来送往上,高瑛大姐却始终是在前边。在处理家庭事务方面,她却绝对不让艾青分心。艾青夫妇待客如此,子女们同样也都热情。
  现在偶尔到有的人家,装修得非常豪华,家具摆设很时尚,就是少有朋友来往。这样的家庭生活,可能倒也舒适自在,只是少了些旺盛人气。有时想起逝去的艾青,就会想起艾青的家,想起他家人的热情。这时就觉得艾青并未远去,他依然坐在沙发上,跟来访的客人聊天儿,还是那么幽默,那么平易,欢乐和友情使他的家更可爱。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