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萧乾的大家风范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萧乾的大家风范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萧乾的大家风范   杨家卿   萧乾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四年多了。他作为著名的作家、记者和杰出'...

萧乾的大家风范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萧乾的大家风范
  杨家卿
  萧乾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四年多了。他作为著名的作家、记者和杰出的翻译家,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回想起我与这位文坛耆宿相识的点滴往事,心中油然荡起一种敬意,萧老的音容笑貌犹如昨日,历历在目。他的人品文德隽永香馨,感人至深。
  我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报刊上初识他的大名,他写的《北京城杂忆》、《未带地图的旅人》和《一本褪色的相册》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我爱不释手的是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萧乾散文特写选》。
  1988年,我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搜集整理了三国时代军事、政治家司马懿的有关史料,写一本专门著作替司马懿说句公道话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书稿拟好后,想请国内学界名流作序。此意与在北京工作的同村乡友杨光国谋划后,即刻得到他的赞同和支持,他便找到了熟悉已多年的萧乾先生。据我的乡友讲,他同萧老的关系非同一般,常以叔侄相称。其原因大抵有二:一来杨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与萧老时有往来;二则乡友与萧老同住在一幢楼上,杨还擅长家电维修手艺,萧老家的维修之类全由杨给承包。我和乡友商量后,先把草稿寄给萧老看后再说。1989年初,我即把书稿寄至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1号楼萧老的宿舍。
  时隔一周左右,1989年5月4日我收到了萧老的复信,萧老在信中谦虚写道:“谢谢您的来信。拜读了大作《司马故里》
  之后,我自知无力为此书写序。主要是因为我对历史,素无研究,对书中所谈的人物掌故,尤为陌生。写序总是对读者理解作品有所帮助。我自知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建议您还是请一位历史学家来写序。至于题字,我也有点自知之明。我写的是一手狗爬字,不能登大雅之堂。最好请一位书法家来题。非常抱歉,令您失望,但我想河南大学必有史学家、书法家胜任此事。”
  这封信我看后非常感动,尽管萧老没有同意为我作序题字,但我仍能理解这一点。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失大家风范,至今仍使我难以忘怀。最近我在萧老写过的文章中看到,他生平最发窘的两件事之一,就是为人题字。“生怕人家看了耻笑”,这也都表明了萧老一贯的自谦和“自知之明”以及对人的坦诚。对我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人而言,只是尝试性的跟名家打打交道,求得名人教诲,学点见识,真没料到萧老如此器重。同时,萧老还把新出版的由他亲自题签的书《搬家史》寄我,称作是与我初识的一点微薄之礼。其时萧老的声望如日中天,挂了许多头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等等,除公务活动外,他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写作。
  同年7月,北京的天气异常闷热,我又在乡友的引见下,利用傍晚纳凉时分,有幸第一次到萧老家里做客,拜访了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见到了这位大作家的“庐山真面目”。首先传递给我的一个信号是,他那弥勒佛似的笑盈盈的脸庞,和蔼可亲。几句寒暄之后,年逾八旬的萧老便热情地招呼我们坐到他那十几平方米既是写作室又兼客厅的房间。
  话题扯开后,谈及写作方面的经验,萧老说他一直努力作个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学徒。不久前萧老赠送我的《搬家史》,自然也是谈论的话题。我说拜读萧老的作品,感到作品不仅从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三十多年来的变迁,而且也反映了您老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眷恋和厚爱。萧老点头称是,并且严肃认真地说,我个人的搬家本是微不足道的,不值得去费笔墨。这次拜见萧老还有一个大收获,就是即将结束时,我提出与萧老合影留念,萧老欣然同意,至今我还珍藏着那一难忘的时刻。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