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难忘的经历——中国交流学生在海外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难忘的经历——中国交流学生在海外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难忘的经历  ——中国交流学生在海外   本报记者 施芳   “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20'...

难忘的经历——中国交流学生在海外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难忘的经历
 ——中国交流学生在海外
  本报记者 施芳
  “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2002年7月24日,17岁的王维离开父母,来到了万里之遥的德国东部小城开姆尼茨。一年的时光飞逝而过,在国际交流学生项目回国学生报告会上,回忆起这段在海外求学的生活,小小少年感慨万千。
  每一位国际交流学生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经历中有欢笑,有眼泪,更有无尽的思索。
  变化静悄悄
  飞行十几个小时之后,李乐璐从上海来到法兰克福,独自一人走过长长的走廊,满眼都是由拉丁文组成的陌生的文字,从未远离父母的她简直不知何去何从。而初到法国,王心凯的法语基本是一张白纸,因为看不懂法国妈妈留的纸条,不知道中饭放在什么地方,他在最初的几个星期里吃不上中午饭。
  语言是这些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年轻人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况且他们还要用外语去完成学业!放弃的念头不止一次浮现,但是他们以勇气战胜了困难。进步显而易见,这些学生在一年后竟然能用流畅的外语表演话剧。
  “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对孩子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一位交流学生的父亲年轻时插过队,他相信经历是一笔财富。交流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基本不做家务活。回国后,父母们惊喜地发现,他们学会了刷碗,整理房间,还能到厨房里露一手,不仅西餐做得在行,中餐也无师自通。
  在国内时课程排得满满的,但在国外只上半天课,有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交流学生起初有些手足无措,渐渐地他们学会了入乡随俗,业余生活丰富而多彩。王维曾在中国练习过半年的跆拳道,来德国后一试身手,竟然先后获得了州际比赛的冠亚军。这也使王维看到了德国人顽强抗争的精神,比赛时自不必说,单看赛后十之八九的选手都身上带伤,虽有轻有重,可没人哼一声,把运动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着实令他钦佩。
  王心凯还练就了理财的本领。临行前,父母给他2000欧元,一年后他拿回一大包发票,每一笔花销一清二楚。回国时,他把用过的课本卖掉,换来钱托运行李,给亲朋好友准备了礼物。
  和平小使者
  去年12月,德国暴发大面积流感。王维的德国“妈妈”病倒了,“爸爸”远在慕尼黑,一时赶不回来。王维担当起照顾“妈妈”的重任,每天放学回家,他特意买回新鲜的蔬菜,做一些可口的中餐。一个星期后,“爸爸”赶回家中,继而也病倒了。王维做好苹果水、梨水给他们吃。真挚的感情是相通的,德国父母病好后越发喜欢上这位“中国儿子”。
  远在异乡,借住在外国家庭里,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在所难免,难得的是同学们因此学会宽容与理解。崔洋的经历颇有代表性,德国人性格率直,主人家庭的妈妈会毫不留情地把她训斥一番,转过身又哼起了小调。崔洋起初很不理解,时常感觉委屈,整天闷闷不乐。时间久了,她倒喜欢上这份率真了。
  邵子敬至今还记得送行会的场面,一下子来了50多人,同学们拿出各自精心准备的礼物。当得知,同学们为送行会足足准备了半年之久,望着台下一张张真诚的笑脸,大个子邵子敬却除了落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为了给王哓一过一个地道的国庆节,他的德国父母特意买来一面中国国旗,高高挂在屋门口,让他感觉与万里之遥的祖国拉近了许多。
  用我的真心换你的真情,同学们收获了跨越时空的友谊。回国后,高源和她的朋友们始终保持着热线联系,朋友们时常在不经意间给对方送上一份问候。刘从回国的时候,外国妈妈拉着她的手再三叮嘱:“回去看看,再回来。”
  放眼看世界
  “让年青人在这个不断变化,相互依赖的世界里承担起责任”——随着国际交流学生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走出国门,在缤纷多彩的外面的世界里,同学们思考得很多很多。
  “9·11”事件发生时,罗丹正在美国求学,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了她极大的震撼,世界和平、宗教冲突这些严肃的话题开始走进她的脑海。
  邵子敬曾经历过一次国旗事件,他在学校里发现一幅画,画中长城上挂着美国国旗。他立即找到班主任,神色严肃地说:“如果我把中国国旗挂在德国国会大厦上,您的感受如何?”班主任向他连连道歉,取下了这幅画。
  北京回民中学何元在国外发现许多衣服和书包上都印有汉字,他为中国文化深感骄傲。再过半个月,王维就要上高三了,他的志向是读国际经济法,架起一座中外经济交流的桥梁。
  “同学们从外表到内心都有了变化,这是他们重要的人生经历。”国际学生交流协会大中华区主任李华说。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也做过交流学生。”一位50多岁的德国老师曾满怀深情地对她的中国学生说。一年的时间并不长,然而远在异国他乡的这段经历无疑将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资料:国际交流学生项目始于二战后美国和德国间的青少年互换交流,其目的是为了化解战争敌对国的仇恨,增进民间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这一计划如今已扩展为以寄住当地家庭为基础的,60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青少年交流,20多万名学生参加了交流计划。中国大陆和台湾从1997年开始选拔15至17岁的中学生赴美、法、德等国进行一学年的交流活动。至今有300多位学生参加交流。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