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山树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1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山树 第15版(大地·文学副刊) 专栏:   山树   王忠范   北国老爷岭下的新胜村很有名气,就是因为一位种树的老人。这位被乡亲们尊称为于老先生的老'...

山树

第15版(大地·文学副刊)
专栏:

  山树
  王忠范
  北国老爷岭下的新胜村很有名气,就是因为一位种树的老人。这位被乡亲们尊称为于老先生的老人叫于恩涛,高高的个子,宽宽的额头,那双深陷的眼睛透射着坚毅的光芒。不过他真的老了,头发和胡子如霜染一样白,可身子硬朗,腰板倍儿直,像山上的一棵树。
  这里的人们称于恩涛为先生,是因为他有文化,也因为他不是本地人。于恩涛是内蒙古师范学院首届毕业生,可1958年被错划成“右派”,一下放就是二十八年。当他五十五岁获得平反的时候,他从亚东镇来到深山老林中的新胜村,那些天正下落套子雨,山上直泻而来的水冲坏了房屋,淹没了大片的土地。灾情,使他心惊肉跳,满脸是泪,而拳眼里却握出了一汪水!于恩涛用他仅有的积蓄,买下了一片荒坡,他要栽树造林,和乡亲们一起恢复生态环境,真正发挥余热。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跃上老爷岭时,于恩涛肩扛大镐、手拎铁锹就上山了,挖坑、栽苗、培土、浇水,按照心中的规划忙着造林。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他都没放下手中的锹镐。后来他接来了老伴,老两口一起栽树;后来他在坡间盖起了草房,日日夜夜都住在山上;后来他跑来了贷款,植树的面积渐渐地扩大了。然而,这个时候山里的农民几乎还没有环保意识,也不太讲绿化这样大的话题,有的还在伐木卖钱,有的砍树当烧柴,这使于恩涛心里着急。那天,于恩涛堵住一个盗树的车辆,没几句话就和车主吵了起来,村里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于恩涛站到一块大石头上,大幅度地挥动手臂,从滥砍盗伐讲到破坏生态,从植树造林讲到山村的环境建设,从今天的家园讲到未来的景象,每句话都铿锵作响地敲击人们的心灵。他没想到掌声响起来了,他的眼睛湿润了,他在人们的目光中更加高大了……
  山就像一个人,总是在叙说着故事。
  时间的力量变化着一切。几年后,于恩涛的山坡上奇迹般浮起新鲜的绿云,乡亲们在房前屋后、村旁路边栽的树越来越多,长得郁郁葱葱,小山村好像披上了新的外套,一种滴翠的预示显现出来。于恩涛的心更盛了,他去哈尔滨、去沈阳、去北京,向十几家农艺科研单位请教,开始在这高寒地区试种耐寒果树。他一次次试种,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改换品种,汗水和心血全都泼洒在山坡上,岁月和风雪也染进了他的头发。当他六十四岁的时候,终于获得了成功,村里的大人小孩三三两两地来看新鲜。那原产于俄罗斯的大樱桃,根深叶茂,零下四十摄氏度也冻不死;那引自新疆的雪李,个头大、口感好、产量高。还有大旺山楂、雪岭毛榛、耐寒甜梨……每当果子成熟的时候,那枝头上像珍珠似玛瑙的果子成嘟噜连串串,多种色彩闪烁,红的喷艳,绿的吐鲜,紫的丰厚,黄的素雅,密密层层,重重叠叠,浓烈的甜香飘来荡去,令人陶醉。于恩涛的果园不仅是山村亮丽的风景,还创造了经济效益,这也为乡亲们奔小康又趟出一条路。人们听他的,信他的,因为他是先生。
  这几年,于恩涛培育了不少的苗木,不断地送给乡亲们,不收分文,鼓励大家栽树种果。“再过几年,咱这里就是花果村了!”说这话时,于恩涛已经六十八岁了。他拥有绿色的产业,可他身边没有儿女,干起活来有些吃力了。有人劝他歇一歇,享几天清福,他摇摇头,什么也没说,又笑着上山了。望着他的背影,人们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深秋,天空瓦蓝,金风飒飒。我们又一次来到新胜村,见满山树木,遍地庄稼,清净的小河哗哗流淌,真的越变越美了。在于恩涛的果园里,他给我们讲规划,讲远景,依然那样昂奋,让人心生敬意。我突然发现,那飘闪的黄叶很美很美,而黄叶的意义就在于哺育春天吧,我想。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