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联合国驻伊机构遭袭击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1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联合国驻伊机构遭袭击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热线   联合国驻伊机构遭袭击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何洪泽   正当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联合国驻伊机构遭袭击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热线

  联合国驻伊机构遭袭击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何洪泽
  正当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时,联合国驻伊拉克办事处19日遭遇恐怖分子的汽车炸弹袭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伊拉克问题特别代表德梅洛遇难。联合国驻巴格达的一位高级官员20日说,这起爆炸事件已经导致至少24人死亡,100多人受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遭遇的最严重恐怖主义袭击。
  当地时间19日下午4时30分(北京时间19日晚8时30分),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开到联合国办事处所在的运河饭店大楼德梅洛办公室的下面引爆。爆炸在运河饭店前炸出一个10多米深的大坑,饭店一面墙完全被炸塌。当时饭店内正在举行新闻发布会,同时有几百人正在工作,所以伤亡十分惨重。现场燃起熊熊大火,到处是被炸毁的汽车和死伤人员,惨不忍睹。救援人员将被埋在废墟下几个小时的德梅洛挖出来时,最初报告说他身受重伤,但终因抢救无效不治身亡。由于抢救工作还在进行,究竟有多少联合国工作人员伤亡还在进一步核查之中。
  不幸消息传到纽约联合国总部,人们感到极大震惊。安理会立即举行紧急会议,听取关于事件的报告,会后立即由安理会本月主席国、叙利亚常驻联合国副代表麦克代德宣读一份主席声明,对这起针对联合国的恐怖主义行为表示最强烈的谴责。声明指出,这种疯狂攻击的目的是破坏联合国在伊拉克的重要作用。但恐怖主义行为不会破坏国际社会继续援助伊拉克人民的决心。安理会成员国将团结起来,帮助伊拉克人民重建和平与稳定。
  正在芬兰休假的安南立即中断假期,赶回纽约联合国总部。他于当天连续发表两份声明,对事件表示震惊和愤怒。他说,没有任何借口可以为这种毫无理由的谋杀行为辩解。这些受害者到伊拉克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伊拉克人民恢复独立和主权,尽快重建家园。他希望看到那些制造暴行的人被绳之以法。
  安南对德梅洛遇难和联合国工作人员的伤亡感到特别悲哀。他说,德梅洛的遇难对联合国和他本人都是不幸的打击。因为德梅洛是联合国很出色的高级官员,在联合国工作了30余年,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特别是在主持东帝汶联合国过渡行政当局工作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得国际社会和东帝汶人民的一致好评。所以当安理会通过第1483号决议,决定加强联合国在伊拉克的作用时,特别把他从现任的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的重要岗位上临时调到伊拉克,全面负责联合国在伊拉克各机构的协调工作。但德梅洛上任仅仅两个多月,就不幸遇难,联合国内的工作人员无不为之悲痛。今天,联合国总部大楼前191个成员国的国旗全部降下,联合国下半旗致哀。
  国际社会对这一恐怖事件纷纷作出反应。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电视讲话,谴责爆炸的制造者是“世界文明的敌人”。法国总统希拉克谴责爆炸事件是“可耻的行为”,“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袭击”。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称这起爆炸是试图破坏伊拉克和平进程的“野蛮行径”,说这一悲剧再次表明,国际社会必须按照联合国的有关决议,更广泛、更一致地参与推进伊拉克的和平进程。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也表示,袭击是“非常残暴和不公正的”,袭击者毫无人性。
  由于还没有任何组织声称对这一事件负责,它的幕后策划者和具体执行者究竟是谁,目前尚难断定。但一些反恐专家认为,它有非常典型的“宗教极端主义特色”。而且它比目前在伊拉克不断发生的用游击方式袭击美军的行动显得更有组织性、目的性,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也更大。有人推断,这次袭击符合“基地”组织的“逻辑”,但美方认为,现在就断定“基地”组织与此有关,还为时过早。
  然而,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是一起直接针对联合国的恐怖主义行动,规模前所未有。以往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是美国和西方人士,现在连联合国都成为目标,这反映出恐怖组织已经把联合国视为美国在伊拉克的“帮凶”,这对国际社会所期望的联合国在伊拉克发挥更大作用十分不利,也给联合国在其他地区的维和行动与人道主义援助工作带来更多的风险和复杂因素。所幸的是,国际社会对打击恐怖主义有着广泛的共识:尽快恢复伊拉克和平与稳定,由伊拉克人民自己选出有代表性的政府机构,行使自己的主权。可以相信,尽管联合国在这次袭击中遭受到很大损失,联合国不会改变对伊拉克的承诺,国际社会帮助伊拉克人民重建国家的决心也不会动摇。安南在返回纽约之前对记者说,“我们不会被吓倒。我们将继续工作,我们将坚持下去”。
(本报纽约8月20日电)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