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上海环保新事多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4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上海环保新事多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庐山杯中国环保三十年征文 上海环保新事多 金凡   生活在上海,作为一个记者,我对于我国特别是上'...

上海环保新事多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庐山杯中国环保三十年征文

上海环保新事多
金凡
  生活在上海,作为一个记者,我对于我国特别是上海这座城市近几年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观念的转变,很有一番感触。
  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受历史的局限与落后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社会还不具备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虽然人们对环保已经开始有一定的热情,但对环境、生态的理解,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就在那个时候,上小学四年级的我,在少科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环保文章,题目是《救救大熊猫》———当时的背景是四川箭竹大批开花死亡,大熊猫的保护受到了挑战。这篇文章被《少年报》刊登,随后上海团市委发动了全市的少年儿童捐款。
  10年后,我在《自然》杂志上看到了日本学者对于那次事件的评论,他们提出的中国需要对生态进行综合保护、治理的思想给我影响很深。
  90年代初,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开始腾飞。以我居住的上海为例,城市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生态保护并没能快速跟进。那时,我曾就环境城市化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写了《黄鼠狼你到哪里去了》的文章;还就二次工业化对水治理、土壤标本测定的影响,做了《夹竹桃:环境的监察者》的报道。当时一个总的感觉是都市的生态保护比较急功近利。“如果我们纯粹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经济发展为半径,那么一个个圈圈画下来,动植物以及所有的生态要素很快就将无立锥之地。”专家的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到了90年代末,人们的生态观念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人不是自然环境的主宰,而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不应该向生态环境无尽地索取,也应该对环境有所贡献;经济发展、城市工业化应该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各种新思想带来了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我曾经采访设在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污水治理工程,负责人告诉我们,污水工程专门花了300万元,特别保护了中华鲟的生活区域;上海市政府决定在浦东滩区兴建新机场,可那里是上海境内最大的自然滩涂,生活着超过3000只白鹭和灰鹭。最后决定在机场选址附近的九段沙人工再造了一个滩涂,实行“动物大搬迁”,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避免了因动物闯入机场而对飞行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上海申办世博会带给环保以历史机遇。这份来之不易的幸运属于生活在城市中,关心生态、宣传生态保护的每个公民。上海中心城区兴建11个大型绿地,看似损失颇多,但是却盘活了房地产市场;几个晨练的老人上书呼吁保护吴淞口湿地,后来促成了上海市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变环保立法的“人治”为“法治”。
  一桩桩都市生态保护的新鲜事,反映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循环正在逐步形成,而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态步伐,正是全国的生动缩影。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