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俄城,永久的哀思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俄城,永久的哀思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记者手记 俄城,永久的哀思 本报记者 温宪   如果不是8年前发生了那场震惊世界的悲剧,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俄克拉何'...

俄城,永久的哀思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记者手记

俄城,永久的哀思
本报记者 温宪
  如果不是8年前发生了那场震惊世界的悲剧,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俄克拉何马城对许多人来说仍将是陌生的,因为它太平常,也太偏远。
  地形像一把砍刀的俄克拉何马州被称为美国的心脏,有着2000多口油井的大油田、包括波音军机制造在内的一些大军工企业和印第安人“五大文明部落”,成为这方地界最为鲜明的特色。但直到现在,作为首府的俄克拉何马城与首都华盛顿之间没有“点对点”直航班机,两者间的空中交通需择道转机。
  一到俄克拉何马城,喧嚣即刻远去,涌来的是一种略感异样的静谧。刚到6月末,白日的热浪就已严重地阻遏着人们出行的脚步,夜晚的小城更显空寂,令人诧异其40余万人口莫非均在夜间弃城而去。夜色冥茫中,忽见一处灯火闪烁,虽人影憧憧,却绝无喧哗。“你一定要在晚上到那里去看看,”载我路经那里的当地主人特意停下车来说道,“感受会很不一样的——那里就是当年发生大爆炸的遗址处。”
  应允了主人的建议,等于应允了又一次心灵震撼的体验。身临其境时,早已尘封的一幕人间悲剧再次活现在面前:1995年4月19日上午9时02分,一辆装有3200公斤炸药的卡车在俄克拉何马城默拉联邦政府大楼门前被引爆。9层大楼的瞬即坍圮,无情地夺去了168条生命,另有伤者数以百计。“凶手一定是来自中东地区的外国恐怖分子!”曾有人愤愤地猜测说。然而,铁的事实证明爆炸案的主凶为曾经参加过1991年海湾战争,并因此得过奖章的白人老兵麦克维。海湾战争的勋章不能改变麦克维回国后失业、流浪的生存状态,渐为偏执的思维方式最终导致他以极端手段向政府泄愤,而受害者却是那些无辜的男女老少。2001年6月11日,在印第安纳州特里霍特监狱的死刑执行室内,三剂毒针结束了“孤独之狼”麦克维的生命。
  为了永远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在默拉大楼遗址处建立国家纪念园和纪念中心博物馆便成为当地人民的共同心声。“在来自23个国家的624个方案中,由遇害者家属、幸存者、救援者、公共事务官员和设计专业人员组成的委员会最终选定了布泽尔合作设计公司的方案。”带领我参观国家纪念园和纪念中心博物馆的肯·汤普森先生介绍说。汤普森的母亲便是大爆炸中的遇难者之一。他在述说往事时,眼眶内数次充盈着令人心酸的泪花。
  俄城国家纪念园建成于2000年4月19日,其东西两端分别建有两道“时间门”。东门上端刻有“9∶01”的字样,象征着未发生大爆炸前的时间——1995年4月19日9时01分;西门上端则刻着“9∶03”,意味着当日9时02分发生大爆炸后,俄城的一切从此不再一样。两门之间轻淌着一汪“映思池”。一池如镜的碧水似乎在轻轻地抚慰着人们心头的创痛,轻柔的乐声更令人肃穆沉思。“映思池”的南面便是最为令人惊心动魄的“空椅地”。那一片绿草地正是以美国已故巡回上诉庭法官艾尔弗雷德·默拉命名、面积为2.924万平方米的联邦政府大楼所在地。草地上分9排摆放着168把空椅。椅摆9排象征着9层大楼,每排的椅数与每层楼死亡人数相等,其中19把小椅子代表着遇害者中的19名孩子。所有椅子上部均由青铜与石头雕刻而成,椅下部的玻璃基座上刻有死者姓名。一到夜晚,所有玻璃座中的灯光闪亮,象征着168座希望的灯塔。灯火在“映思池”中随波摇曳,更添一分忧思。“空椅地”的四周有一条由花岗岩铺成的小路,那些花岗岩便是默拉大楼中的遗物。
  “空椅地”的东头矗立着一道曾支撑着默拉大楼的“幸存墙”,北面则挺立着一棵“幸存树”。就像一位历史老人,这棵已生长80年的美国榆树见证了悲剧的发生,且幸存了下来。悲剧往往是人类爱心的催化剂。在大爆炸发生后,俄城发生了许许多多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围绕着“幸存树”的是一片“援救者果园”,并镌刻有“我们向那些勇敢、有爱心的救援者,无论其远近,致以永久谢意”的字样。“援救者果园”的北面便是纪念中心博物馆。为了寄托永久的哀思,纪念中心博物馆门口处的一面墙上还嵌满了全国各地儿童寄来的纪念画。
  对整个世界来说,俄克拉何马城发生的悲剧不啻为一声警钟。斗转星移,此后这个世界发生的与恐怖主义有关的事情更令人震惊,也更发人深省。与“幸存树”相邻的一面墙上,至今留有俄城救援第五队成员1995年4
  月19日当天于愤怒之中用黑色染料喷在上面的一段话,今天读来仍耐人寻味:“我们要调查真相;我们寻求正义;法庭需要真相与正义;受害者为此哭诉;上帝要求这样!”(附图片)
  俄克拉何马城国家纪念园一景。图前方为“空椅地”,图中有水处为“映思池”,图后方石台围起的便是“幸存树”。 温宪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