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海头井韵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4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海头井韵 第15版(大地·文学副刊) 专栏: 海头井韵 符耀彩   老天爷有时候是如此的不公。海南儋州市海头镇面临北部湾畔,珠碧江横穿过“镇土”,昼夜不停'...

海头井韵

第15版(大地·文学副刊)
专栏:

海头井韵
符耀彩
  老天爷有时候是如此的不公。海南儋州市海头镇面临北部湾畔,珠碧江横穿过“镇土”,昼夜不停地流向大海。但是,这里却干旱得出奇。自古以来,因珠碧江河床低而地势高,择水而居的海头人无法“借水生财”。干旱和贫困像幽灵一样跟着海头人一年又一年。
  每到播种季节,只要你来听一听当地农民的骂娘声,就可体会到这里的干旱程度。
  骂人的:“如你缺德,让你埋在裂田缝里。”
  祈祷的:“今日能下十滴雨,我愿当牛来犁地。”
  因为干旱,乡亲们祈求雨水,取了不少与水有关的地名:珠碧江村,饮马坡……
  还有与水有关的人名:水财爹,旺泉哥,小雨弟……
  你还可以听到一些用“水”组成的口头语:山无水不转,人无水不富……
  对于海头的干旱度,任你怎么想象,怎么描绘,也不算过分。据该镇干部老羊介绍,今年1到5月份,海头镇一百平方公里的“镇土”上,降雨量仅六十多毫米,而蒸发量却超过一百多毫米以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第一次到海头采风,强烈地感受到干旱带给乡亲们的是何等的艰辛和贫困!在田间,到处可见干渴裂开的嘴。一月无雨烧香祈求,二月还忍耐等待,三月要播种没水就骂娘了。勉强抽水播下去,却往往是广种薄收,竹篮打水一场空。据说,大包干前的那些年月,这里的人们经常捡起打狗棍去要饭……
  近日,我戴着草帽,顶着盛夏的火球,又踏上海头的热土。当走到一个叫风根坡的坡地时,便听到一阵阵鞭炮声在炸响。人群欢呼雀跃,大喊着:出水啦!出水啦!原来,是乡亲们又挖成功了一口井。
  在四周火辣辣的日光照射下,我抬头环望,蓦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口用水泥圈砌成的水井,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口、二口、三口,我数不过来,老羊抢着说,不用数啦,珠碧江、风根坡、加乐等一带,共挖了一千六百多口井,这些井作用可大啦。我来到一位叫大水哥的水井边,探头往下望,营造井里时空的不仅有人影,有天上飘的白云,还有天空中鸣叫的小鸟。
  正看着,镇干部抬来一个小电泵抽水机放进井里,立即人影与白云、小鸟的影子破碎了。刹那间,水柱顺着水管蹿上井来,灌进地里耷拉着脑袋的香蕉。大水哥咧着嘴对镇干部说,感谢政府送来的“救命水”哩。他说,因抗旱及时,今年他种的八亩香蕉长得个大饱满卖了好价钱,赚了两万多元。说着,他从地边的小棚里拿出一把熟香蕉,让我与同来的镇干部分享。哟,旱后的香蕉好甜呀。
  随同的镇干部介绍,前段市里、镇里干部们多次下到海头搞调研,决定利用珠碧江的地下水源,打井抗旱调结构。架起测量仪搞勘察,运来水泥砌井圈,拉来高压电,还不辞辛苦与农民一起挖井,带动家家户户挖了一千多口井。人有水就思富。镇里引来广西等地客商搞基地,带动农民种植尖椒、西圆椒、香蕉等近四千亩。今年旱情严重时,又拿出几万元买抽水机、油料等支持农民抗旱。
  说到这,大水哥抢着说,抗旱一个月来,镇干部老吴、老羊他们个个都晒脱了一层皮呢。抗旱出了大丰收,香蕉又好卖,全镇涌出了几十户万元户,大家都说要凑钱请他们喝庆功酒呢。说得大家都笑了。
  如果把泉水比作生命的话,这里的井就体现了生命的价值。穿行在珠碧江边的各个高坡上,放眼望去,美丽的田野上点缀着一口口救命井,地里的庄稼飞红流绿,红的是辣椒,绿的是瓜菜,黄的是香蕉。一口小小的水井,几分嫩绿的瓜菜,就这么神奇地把人与大自然、干部与群众水乳交融地连在了一起。你说,还有什么比这种井韵更感人的吗?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