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由苏母教子想到的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4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由苏母教子想到的 第15版(大地·文学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由苏母教子想到的 梅桑榆   “孟母教子,三迁其家”的故事,为人所熟知,而苏母是如何教育她的儿'...

由苏母教子想到的

第15版(大地·文学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由苏母教子想到的
梅桑榆
  “孟母教子,三迁其家”的故事,为人所熟知,而苏母是如何教育她的儿子苏轼的,恐怕读者未必清楚。据《宋史·苏轼传》载,苏轼十岁时,乃父苏洵游学四方,很少回家,教子的重任便落在了他的母亲程氏肩上。程氏对儿子注重道德教育,用心培养他的远大志向。她不仅“亲授以书”,教儿子知古今成败之事,而且教育他长大之后如何做人,并希望他以东汉的范滂为榜样。
  范滂少有清节,因敦厚质朴、勤奋节俭而举孝廉。为官后,公正廉明,抑制豪强,因与太学生一起反对宦官祸国,被诬为钩党而下狱。释放后不久,又与李膺等被捕。范滂与母亲告别,范母慨然安慰儿子说:“汝今与李、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范滂后蒙冤死于狱中。苏轼因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母生活的时代,虽距今已九百余年,但她教育孩子的方法仍值得今人学习。而今一些做父母的,也知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但他们所倡导的那种做人,乃是和老师如何搞好关系,和同学相处如何不吃亏,在劳动中如何少吃苦,在生活中如何多享受……他们所教导的这一切,与做一个敦厚质朴、善良正直的人相去甚远。而孩子在他们的教导下,多半会变成一个小世故、小人精,一些读小学或初中的孩子便知投老师之所好,逢年过节或老师生日,不但知道送礼,而且知道送啥礼能让老师高兴,即使父母到时因事疏忽,他们也会及时提醒。他们在同学面前炫耀父母的金钱地位,甚至仗父母之势压人,再不就恃强凌弱,欺负弱小的孩子。参加打扫卫生浇花种草之类的劳动,他们拈轻怕重,甚至花钱雇用其他孩子代劳……小小年纪便如此这般,长大之后会成为何等样人,也就可想而知。
  一些父母也知道培养孩子的志向、理想,但他们与苏母的境界相比,简直有霄壤之别。出门遇到环卫工人,他们会对孩子说,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像他们一样扫大街;家中有亲戚在美国,他们会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能像你叔叔那样出国挣美元……这种近乎威胁利诱的干法,虽然境界不高,倒还不至于教孩子学坏。有的父母竟向孩子灌输自己的价值观,诱导孩子以当官作为奋斗目标,说是只要当了官,就可以有轿车坐有别墅住,就可以发大财,就可以做人上人。坐轿车住别墅发大财,对孩子来说未免遥远,做人上人的滋味则是眼下就可能尝到的,于是一些孩子才读小学,就闹着要当班干部,为了使孩子能实现“当官”梦,一些家长甚至亲自为其奔走,打通关节,以使孩子能弄顶“乌纱”戴戴。一些孩子当了“官”后,居然认真摆起官架,对同学呼来喝去,颐指气使,甚至让同学送礼进贡,以示孝敬。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若真是当了官,将会如何。
  如何“关心下一代”,早已受到社会的重视,但苏母教子的故事使我想到,我们要想关心下一代,首先要使上一代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否则一些父母很可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一棵横竖不成材的歪脖子树,甚至是对社会有害的人。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