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红枣熟了为何农民愁了?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4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红枣熟了 为何农民愁了? 第14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红枣熟了 为何农民愁了? 本报记者 刘莉荔   河北省沧州市出产的红枣,全国闻名。如今一些枣'...

红枣熟了 为何农民愁了?

第14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红枣熟了 为何农民愁了?
本报记者 刘莉荔
  河北省沧州市出产的红枣,全国闻名。如今一些枣农来信反映昔日畅销的红枣销售困难。带着这个问题,7月中旬,记者来到沧州。在枣区沧县官厅乡茶棚村口,记者遇到几位枣农,据他们说,过去红枣可卖到每公斤6元左右,去秋今春以来,普通红枣的价格一落再落,如今在市场上最好的红枣只卖到每公斤3元,大部分只能卖到每公斤1元左右。在该村了解到,仍有一些果农家里存放着没有卖掉的红枣。据业内人士指出,2002年是红枣价格下降幅度最大、销售最为困难的一年,市场缘何给这些农产品亮起了红灯?
  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讲求质量意识不强
  全世界90%的枣产在中国,而沧州又是我国红枣主产区。目前该市的红枣种植面积达160万亩,年产量2.4亿公斤,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红枣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沧州去年红枣的丰产,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喜悦,而是陷入滞销、价低的苦恼。据沧州市政府研究室王咏梅介绍,沧州红枣滞销过剩,原因之一是没有分析市场,盲目生产造成的。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方法和农民思想观念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不适应,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缺少应有的商品生产意识,不能以市场需求为生产导向,市场意识不强,重生产轻销售。在沧州市林业局了解到,有关主管部门片面强调红枣产品的优势,对市场缺乏充分调研,对当地红枣在国内外市场占有多大份额不大清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在市场和营销空间日趋狭窄的情况下,年年增加红枣的种植面积,并规划在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难免会助长农民种植的盲目性,结果“果贱伤农”,出现产品滞销局面也就是必然的了。
  大多数枣农缺乏质量取胜的意识,重产量轻质量。过去红枣市场销路一直很好,不少枣农认为沧州生长的特产红枣,不存在市场问题,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片面追求产量和短期效益,忽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质量的提高,仍沿用大肥大水加施用农药的生产方式,使产品中的
  残毒含量超出正常值,加之品种单一,产品更新换代较慢,影响了红枣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据了解,过去沧州红枣出口一些发达国家时,往往因为抽检的红枣农药残留、有机磷含量超标而被拒之门外,产品的出口在国外“绿色堡垒”面前屡屡受阻。国内市场相对饱和,国外市场又打不开,势必导致红枣过剩。
  其实并非所有的红枣都出现销售难。在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种植的沧县朴寺村,党支部书记李增才说,优质红枣照样畅销,2002年他们村的红枣在今年春节前基本销售一空,并卖出了好价钱,甚至供不应求。全村320多口人,枣收入达到180多万元,平均每人仅枣收入一项就达到5000多元。他说,这得益于近年来在全村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创出了自己优质红枣品牌,质量上去了,红枣不愁卖不出去。但是,像朴寺村这样按照无公害标准化进行种植的枣区太少。据统计,该市红枣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别比5年前增长了30%和119%,但红枣无公害标准化面积增长迟缓,全市160万亩红枣,实现标准化种植的不足10%,既说明沧州红枣滞销的原因,又让人们看到沧州红枣还有市场提升的空间。
  加工业发展滞后 创品牌意识薄弱
  在采访中发现,与强势的红枣种植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沧州红枣加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低。红枣加工业发展滞后,年加工能力只有5000万公斤左右,加工产品不足总产量的14%。虽然有一些加工企业开发生产出了枣汁、枣茶等10类30多个品种,但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仍然很少,至今还没有一个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据王咏梅介绍,沧州的红枣加工产品基本属于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老化、同化的问题突出,大多数加工企业未能形成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差,原材料转化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不强,难以发挥出龙头带动作用是企业面临的问题。
  沧州市林业局有关人员说,前些年政府发展农业产业的思路主要放在农业种植上,认为沧州红枣根本不愁卖,所以对红枣加工转化考虑少,没有注重创建有影响的企业,更谈不上创名牌产品。去年红枣价格持续走低,农民增收越来越难,使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如果没有龙头企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也会变成劣势。这给政府也敲响了警钟。
  沧州红枣滞销,反映出目前国内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红枣熟了,农产品丰收本是一件好事,红彤彤的小枣应变成金灿灿的财富,做到既增产又增收。当地有关部门专家认为,这就迫切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教育广大农民树立现代市场经济新观念,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及时调整思路。同时要大力依靠科技提高质量,推进红枣无公害标准生产,广泛推行生物防治技术,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改劣换优。引导广大枣农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意识,做到以质取胜,特别要在质量、品牌等方面下功夫。政府要加大对枣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加工能力和水平,尽快形成精深加工的优势重点产品,真正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