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缘何不到三成?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4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缘何不到三成?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按目前速度,近年内我国将建成80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全球最多;而事实上如分布合理又能'...

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缘何不到三成?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按目前速度,近年内我国将建成80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全球最多;而事实上如分布合理又能数据共享,全国有四五个就足够了……我国科研设备重复建设严重,有限经费造成了无谓浪费——
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缘何不到三成?
本报记者 任建民
  你建我也建——
  中国卫星地面站世界最多,但还有很多科研人员得不到数据。由于缺乏国家统一规划,共享程度差,各地方和各部门仍在大量建设卫星地面站
  “北京已成为全世界MODIS卫星地面站密度最大的城市。据专家分析,按目前速度,近年内全国将建设80个类似的接收站,全球最多。”
  这是科技部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的内容,不是表明我国实力强大,而是恰恰相反,说明我国科研设备重复建设严重,对有限的经费造成了无谓浪费。
  MODIS地面站是指接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新一代地球观测系统卫星信号的系统。这颗卫星上装载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免费实时向地面广播地表信息。这些信息在资源、环境、灾害、地球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虽接收免费,但接收设备却不便宜。我国建设的接收站全套引进美国设备要100万美元左右,中美联合生产的要280万元人民币。这还不算每年不低于50万元的基本维护费用。
  2001年以来,我国已建成接收站17个。其中北京8个站,成为全世界MODIS站密度最大的城市。
  据中科院遥感所地面站负责人连石柱介绍,如分布合理又能实现数据共享,全国有4—5个接收站就足够了。因为在北京一地的地面站就可以接收到几乎覆盖中国陆地的全部信息,在新疆和华南再布几个站,即可实现完全覆盖。
  但是,由于缺乏国家统一规划,共享程度差,各地方和各部门仍在大量建设卫星地面站。根据对气象、电子政务、教育和中科院及其他部委信息化工程情况的调查,今后3年,如国家不采取有效措施,数据仍旧不能共享的话,我国将出现总数80个以上的地面站。其中,每个省建一个已在计划之中,类似新疆那样气象局和科学院各建一个的现象很可能在各省出现。即便如此规模,仍有很多科学研究人员得不到数据。
  你买我也买——
  科学仪器利用率不到三成,国家数百亿经费打了水漂。设备利用率太低的直接原因是数据不能共享
  北京仪器协作共用网曾对北京市属40个工程中心、高技术实验室和49个中试基地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过摸底调查。结果显示,上述单位拥有价值两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1700余台(套),总价值4.8亿元,其中64%是上世纪90年代购置的。这些仪器设备性能优良,但由于对社会开放不够,利用率不高(大部分低于30%)。
  设备利用率太低的直接原因是数据不能共享。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比如,气象基本要素观测涉及气象、水利、海洋、航空、农业、环保、电力和军事等部门,于是各种气象观测站在全国星罗棋布;不同部门在同一地区布设内容雷同的观测监测站;一些地质勘探单位为同一勘探目的在咫尺相邻的地方重复打钻。
  同时,科学数据分别保存在众多部门、单位和专家手中,由于缺少共享技术平台,没有数据交换规范,流通渠道不畅,分散、失落现象严重。科学数据本来属于国家,但有些部门对外开展有偿服务,使购买者有限的科研经费难以发挥最大效用。部分数据价格过高,迫使使用者重复采集。
  近20年来,我国投入巨资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气象、海洋、水文、环境、地震调查和观测,积累了海量科学数据,先后建成5000多个科学数据库。但大多数至今仍放在资料堆或档案柜中,没有经过有效的整理和建库。在这些数据中,能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的不足1/10。
  由此带来科研资金的巨大浪费。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经费中,约有30%—50%用于获取科学数据。“九五”期间,国家在资源环境领域直接投入探测、调查的费用就不低于200亿元。
  发达国家大都建成了科学数据的共享机制。比如,美国形成了全国的MODIS数据服务网,接收站点也不过16个。其他国家如俄罗斯有8个站点,日本有4个,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大部分目前只有1个。如果从2003年就开始国家层面上的数据共享,我国MODIS站总数可以控制在30个以下,可为国家节省8000万元的建站费用和每年1200万元的维护费用。
  早在1998年,留法归国的杨崇俊博士有感于我国数据不能共享给科研造成的困扰,提笔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信,建议设立“数据管理法”,使国家投资建设的数据库不再只为小团体把持,同时建立全国数据共享体系。“但当时犹豫再三,我没有勇气寄出去。”杨崇俊说。
  你用他也用——
  离子探针质谱仪服务全世界,充分延长“先进”寿命期。在科技投资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科技设备和数据等基础条件的共享无疑将对推动我国科技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科技研发经费只有美国的4.7%、日本的8.9%、德国的27%。在科技投资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科技设备和数据等基础条件的共享无疑将对推动我国科技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去年底,由徐冠华、孙鸿烈、孙枢、程津培等院士和秦大河、张先恩研究员发起的“中国科学数据共享”香山科学会议召开。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测绘、地震、水文水资源、林业、农业等部门也启动了数据共享试点。
  今年7月23日,科技部等16个政府部门和科研管理机构在北京成立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部际联席会。财政部计划在今年投入1亿元支持建立这项新机制,其中19个试点项目包括大型科学装备远程共享、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气象资料共享、空间信息与电子地图标准及共享等系统建设。支持经费还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增加。
  而此前已经开展的试点工作成绩喜人。由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建的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于2001年12月成立,拥有价值1800万元的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及原值129万元的附属设备,主要用于地质年代学和宇宙年代学研究。该中心从成立起就向国际、国内全方位开放,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分析高效运行。去年全年净分析日超过200昼夜,完成锆石定年样品超过1000件,折合测定点超过1万个。这些工作量相当于常规锆石年代学实验室10年的工作量。
  一年多时间里,中心接待了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他们通过使用中心的设备取得了重要成果。由于中心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2003年全年的机时都被提前预定。
  “如果把一台仪器的寿命分为先进、常规和落伍3个阶段。一般来说,先进阶段占仪器整个寿命不到1/3。只有把运行效率提高到最高,才能保证对先进阶段的充分利用。”中心主任刘敦一说,“我国尚不富裕,大型仪器是否有效利用,是对人民是否负责的具体体现。”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