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希望之旅——清华学子西部支教万里行记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希望之旅——清华学子西部支教万里行记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希望之旅 ——清华学子西部支教万里行记 朱芙蓉 崔扬   8月初,清华大'...

希望之旅——清华学子西部支教万里行记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希望之旅
——清华学子西部支教万里行记
朱芙蓉 崔扬
  8月初,清华大学第五届支教团的9名学生志愿者,正准备起程到青海支教。迄今,清华已有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共22人志愿去河南、山西、西藏、甘肃、青海等省区的贫困县从事一年的教书工作。如今,参加1998年第一届支教团的学生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其他三届的同学还留在学校读研。他们是怎样看待这段支教生活呢?一年的支教经历又留给了他们什么?
  星星之火 燎原西部
  志愿者被安排在国家级贫困县的中学做教师,教授数学、英语、历史、美术和计算机等课程。
  参加第一届支教团去河南新县的郑吉林说:“我希望能给革命老区学生们带来新思想和考虑问题的新方式。”参加第四届支教团去青海湟源县巴燕中学的杨洋也有同感:“我主要教英语,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什么样。”他清楚地记得第一节英语课。那天他站在世界地图前,给孩子们指世界上英语国家的位置,还有中国的位置。他还告诉大家学好英语就能和这么多国家的人交流了。拓宽西部学生的思路和眼界,是清华志愿者带去的最宝贵的财富。
  支教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天的欢迎会场面很热烈,我们很感动,觉得他们真的是需要我们。”杨洋永远无法忘记,当地一位教师紧紧地握着他的手重重地说了四个字——“你们来了!”是啊,清华的志愿者们来了!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带着年轻人的激情和干劲儿,来到了西部;志愿者带去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的火种。这火种定会在西部燎原。
  秣马厉兵迎接挑战
  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志愿者们早早开始做准备。新闻专业的史敏杰即将去青海支教。今年3月,为了了解那里的情况,他特意选择了去人民日报青海记者站实习。在他看来,自己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适应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环境。二是吃惯了白米饭的他,怎么接受西部的青稞馍馍和牛羊肉。第四届去青海支教的王冠,也提前利用假期和同学一起去陕西安塞体验那里的生活。
  虽然志愿者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遇到了一些麻烦,比如语言交流。学生能听懂老师的普通话,老师却听不懂学生们的方言。“有时,知道当地人是在说我,可就是听不懂。”这是杨洋的一大苦恼。
  在教学上,不适应感就更突出了。比如体罚在当地学校中较普遍。但是志愿者们却从没想过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学生。王冠说:“青海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老师认为只要能提高学生成绩就好,不在乎用什么方式。”
  杨洋的学生开始还能坚持他规定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天15分钟学英语,后来就松懈了,有的甚至连作业都完不成,令他很头疼。志愿者们也在摸索,用什么样的方式代替体罚。
  踏上西部的土地,挑战才刚刚开始。
  种下种子 收获果实
  西行之前,大多数志愿者都认为支教就是一场锻炼。但真正经历了一年,他们得到的早已不仅仅是这些……
  西部人的淳朴教会了他们知足——“要求少一点,快乐多一点。”
  西部人的厚道教会了他们平和——“不怨天尤人,不急功近利。”
  西部人的本分教会了他们脚踏实地——“不在于平时到底学了什么,关键看你做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西行的经历带给志愿者不辱使命的勇气。得知十六大即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第四届支教团的几个志愿者特地从偏远的乡里赶了几十公里的山路到县城观看转播,“当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走出来和大家见面时,在场的老百姓都特别激动。我们突然有种强烈的感觉,国家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在北京,他们是学生,而在西部,他们承载着建设祖国的使命,他们更加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息息相关。当晚,他们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支教回来的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大家都不知不觉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根系祖国前途的种子。他们相信,有一天它会发芽、抽枝,长成一棵大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