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钢铁工业去年投资增长百分之四十五点九,未来几年将新增生产能力五千万吨左右——警惕钢铁工业迅猛发展背后的风险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钢铁工业去年投资增长百分之四十五点九,未来几年将新增生产能力五千万吨左右——警惕钢铁工业迅猛发展背后的风险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

钢铁工业去年投资增长百分之四十五点九,未来几年将新增生产能力五千万吨左右——警惕钢铁工业迅猛发展背后的风险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钢铁工业去年投资增长百分之四十五点九,未来几年将新增生产能力五千万吨左右——
警惕钢铁工业迅猛发展背后的风险
本报记者 朱剑红
  编者按:今年上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克服了非典疫情的影响,取得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好成绩。在经济运行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势头的同时,在部分行业也出现了过热的苗头,部分地区盲目重复建设的情况明显加剧。这种状况不仅导致投资浪费,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刊登报道,介绍有关部门对汽车、钢铁、建材和有色等行业的情况分析,以期引起各方警惕,引导社会投资和相关行业健康发展。
  近来,各方对钢铁工业投资迅速增加较为关注。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相关分析认为,钢铁工业目前总体上生产经营形势良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钢铁工业发展迅猛,新增能力将在今后3年左右的时间内集中释放,这无论对原有企业还是对新建企业,面临的风险都在逐步加大,应引起金融等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钢铁工业投资迅猛
  在产销两旺的形势下,一些地区和企业大规模扩张钢铁生产能力。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情况,去年钢铁工业投资达到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形成了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第二个投资高峰。今年1—6月,冶炼设备生产增长了1.2倍,原有企业普遍扩大产能。初步估计,未来几年内,包括扩建、改造和新建项目在内,全国新增生产能力将在5000万吨左右,2005年将形成约2.5亿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新涉足钢铁领域企业生产能力扩张加快。河北唐山地区除唐钢外新建钢铁企业总能力已发展到1000多万吨,且仍在继续扩张;江苏、山西等其它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这些建设项目均未经国家审批,但得到地方政府认可。
  据国家发改委分析,钢铁工业投资冲动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市场需求旺盛,钢铁业利润增大。按常规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钢材消费量增长0.7%,而近年我国钢材增长幅度超过了这一水平,其主要原因:一是占钢材消费40%的房地产投资迅速上升;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消费了大量钢材;三是使用钢材较多的机电制造业如汽车、发电设备、机床等近年增长幅度都在30%—50%。
  由于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大幅回升,企业利润丰厚。从去年初到年底,钢材平均价格上升了27%。2001年河北地区的民营钢铁企业吨钢利润高达400元,去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吨钢利润在150元以上,许多100万吨规模的民营企业年利润高达4亿—5亿元,利益驱动是造成钢铁投资热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钢铁投资迅猛还与一些地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弱化,普遍存在提供优惠政策鼓励钢铁业在本地发展,以及银行对一些未经审批和违规审批的扩能项目也给予支持的做法有关。
  供大于求的潜在风险加大
  有关人士认为,目前由于国内基本建设规模大,市场需求旺盛,钢铁工业还没有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但由于在建能力较大,一旦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如果投资增速降低,对钢材的需求将产生大的影响,有可能造成供大于求,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产能过剩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库存增加,开工率下降,对全行业经济效益产生严重影响,一批企业有可能出现亏损,甚至造成企业倒闭。目前,钢铁项目的投资中,银行贷款占较大比例,大型钢铁企业项目一般为50%—60%,民营企业比例更高。一旦企业经济效益恶化或倒闭,将难以偿还银行贷款,形成银行新的不良资产。我国的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不锈钢板、冷轧硅钢片等关键钢材品种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但近年发展起来的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几乎都是线材、螺纹钢、窄带钢等普通钢材产品。这一方面加剧了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达不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目的。
  对此,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提醒,要警惕钢铁工业迅猛发展背后的风险。特别是钢铁工业是资金、技术、资源、能源密集的产业,在世界钢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果产能过大以后再调整,付出的代价将很大。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