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振拔文化沉潜的现代风雷——评长篇报告文学《大运亨通》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振拔文化沉潜的现代风雷——评长篇报告文学《大运亨通》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振拔文化沉潜的现代风雷 ——评长篇报告文学《大运亨通》 秦晋'...

振拔文化沉潜的现代风雷——评长篇报告文学《大运亨通》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振拔文化沉潜的现代风雷
——评长篇报告文学《大运亨通》
秦晋
  清人《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华夏文明的源头,炎黄伟业的腹地,山西的复苏和振起,表明神州大地崛起、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再创辉煌踏入世界强国之列,将是不可阻挡的。
  作家焦祖尧的长篇报告文学《大运亨通》,正是通过山西的“路”来刻画和展示这种发展的势头、速度和内在的文化精神。
  大运高速公路,北起大同,南到运城,是纵贯山西的主脉。8万多名筑路员工和管理者、技术专家风餐露宿、夜以继日,战胜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除雁门关隧道、韩信岭隧道和大桥之外全部工程,年底实现通车。
  《大运亨通》没有孤立地写一条路。它是把这条路放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会处来写的。作品不断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今人如何才能无愧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艺术上都曾经有过杰出贡献、创造过历史辉煌的前人?山西曾经是中国商业流通和汇兑业的中心,是最富有的省份,晋商遍及中国并远到欧洲、日本、南亚和阿拉伯地区。他们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理财经商的聪明才智,是尽人皆知的。将传统精神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用现代思维梳理传统文化,传递出建立在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之上的现代感。这是当代山西人面临的任务,也是作者在一条路的建设的背后想要表现和说明的东西。
  它是把这条路放在山西经济陷入困境、全省渴望摆脱贫困落后的背景下来写的。山西出煤,这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问题。由于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山西煤炭生产能力与消费市场出现尖锐矛盾。对煤炭的过分依赖、过分开采和资源回报的过分微薄,形成了煤炭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其他产业日趋萎缩的畸形经济结构。大运高速公路的建设,就是要促进全省经济要素的快速循环与合理流动,形成资源整合的枢纽,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建设贯通南北承接东西,集聚沿线产业的新的经济带,并为旅游业的发展搭建了一条黄金走廊。
  它是把这条路放在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来写的。从筹集资金、设计方案、征地搬迁、招标施工到检测验收,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工程的质量和速度。这实际上是对整个管理思想和体制的一次革命,是对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素质、水平、能力的全面提升。一条路的建设,所留给人们的是比路更长的财富。
  焦祖尧写路,实际上是在写人。写了从省的领导到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及普通老百姓诸多人物。写人的历史,人的文化,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格;不仅有生动的人物个性,还凸现出了山西人的特性。那种心里再急脸上都挂着笑容的样子,那种遇事总能将心比心的逆向思考方式,那种百折不挠、死缠硬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作者写出了变化,把时代风云变化融会在一个路的故事里。从这种变化中我们感觉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看到了有着厚重文化历史的黄土地的未来和希望。诗人韦庄写道:“雾雨十年同隐遁,风雷何日振沉潜。”贯通南北的大运工程以及由此发生的从理念到实践的变革,对山西而言,不正是一种振拔历史文化沉潜的风雷吗?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