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把淮河的“地盘”让出来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1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把淮河的“地盘”让出来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热点   本应用来调蓄淮河洪水的28个行蓄洪区,却住上了195万人口。淮河防汛抗洪取得阶段性胜利后,'...

把淮河的“地盘”让出来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热点

  本应用来调蓄淮河洪水的28个行蓄洪区,却住上了195万人口。淮河防汛抗洪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不少人提出应当逐步将行蓄洪区的人口迁出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把淮河的“地盘”让出来
朱澍
  7月3日凌晨1时,在滂沱大雨中,淮河中游的王家坝闸缓缓开启——洪水翻滚着涌进蒙洼蓄洪区。此后,沿淮各主要行蓄洪区不断接到撤离通知,唐垛湖、荆山湖等9个行蓄洪区先后启用。
  22万灾民扶老携幼,紧急转移。亲手建造的屋舍,长势喜人的庄稼,眼睁睁地看着被洪水吞噬。
  而整个淮河流域共有行蓄洪区28个,总面积3944平方公里,有195万人生活在其中。
  民扰水水扰民
  淮河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吴本瑞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蓄洪区是淮河分洪时的“临时仓库”,行洪区则是分洪时洪水的“临时走廊”。自古以来,沿淮就有连绵的湖泊洼地,库容近100亿立方米,这些都是为大洪水备下的天然“外置式硬盘”。这些洪水滞蓄回旋的地方,本来应该是没有人类活动的。
  而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更多的粮食和土地,人与水开始争地。人们围湖垦田,在本属于洪水的地方生活和耕种,把堤防不断向大河推进,把淮河水赶进狭窄的河道。
  对淮河的不断侵占,使周边河湖的调蓄能力大大降低;也使河道变窄,行洪能力下降。据统计,当发生大洪水时,在相同流量下,淮河现在的汛期水位已经比50年代高出了0.2米至1米左右;而在相同的水位下,河道的过流能力则减少了20%左右。
  其后果显而易见:淮河变得暴躁了。据记载,近50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大水灾350次。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每隔11年左右,淮河就发生一次大洪水。
  人水争地的矛盾也使抗洪调度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制,增加了治淮的难度。“淮河防汛抗洪工作的一个焦点、难点就是行蓄洪区问题,每一次使用行蓄洪区都是一次艰难的选择。”淮河水利委员会防办主任徐英三说。的确,195万人生活在这里,紧急转移、灾民安置、经济损失等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让决策者慎之又慎。
  每一次行洪蓄洪区的使用,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王家坝开闸泄洪后,蒙洼行蓄洪区18万亩农田全部被淹没,近2万名区内居民紧急转移。像这样的蓄洪,自1953年蒙洼蓄洪区建成到1991年,已进行过12次。
  退田还河是上策
  人水相争两俱伤。淮河防汛抗洪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不少人提出应适当调整治淮思路,逐步把行蓄洪区的居民迁出去。这对治淮工作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同时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退田还河后,可以随时启用行蓄洪区,不用再在大水时搞万人紧急大转移,为抗洪争取时间,使群众少受损失,也使各级政府不用再把大量精力用在动员群众转移、调动救济物资等工作上。
  调配和利用洪水资源,是退田还河的另一大好处。“水利水利,洪水也可以化害为利”,徐英三说,他们正在考虑如何使淮河洪水资源化。如果行蓄洪区平常年份能保持一定水位的话,可以缓解局部地区的旱情。
  吴本瑞则认为,要从目前的单纯抗拒洪水转变为给洪水以出路。这个出路也不应该总是锁定在大海,总是让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进大海,而应该把洪水留下,还可以将“余水”北调,为北方缺水地区提供淡水。
  安置移民有思路
  把195万人从行蓄洪区迁出来,怎么安置他们?
  一条思路是移民建镇。即在行蓄洪区周边发展小城镇,国家投入一定资金,协助小城镇建设,扶持农民发展其他产业。
  安徽省凤台县毛集镇就是个成功的例子。毛集镇有计划地将行蓄洪区内居民7500人分期分批搬迁出来。在搬迁的同时,镇里调整产业结构,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商贸业。经过10多年的恢复、重建和发展,一个城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2.9万人的毛集新镇已初具规模,综合经济实力已居全县各乡镇之首。
  另一条思路是考虑调整产业结构,让这些移民过上“不种地”的小康生活。有人提出,行蓄洪区内可以蓄上一定的水,利用广阔的水面搞水产养殖等。种一亩庄稼,辛苦一年也就几百元的收入;一亩水面养殖,收入可以达到10倍以上。如果精养或特种养殖,则高出几十倍、甚至近百倍。
  有条件的可先行
  全面移民现在还面临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说,移民以后的安置工作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现在行蓄洪区内居住着195万人,即使每个人用1万元来迁移安置,也需要近200亿元的巨额资金。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条件的行蓄洪区可以先进行移民工作,其他地方还是要先做好安全建设,提高庄台、撤退道路等安全设施的防洪标准。
  钱敏表示,行蓄洪区移民外迁工作是今年淮河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国家也表示支持这项工作,水利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进行调研,以确定外迁补助的标准。今年启用的9个行蓄洪区,将是外迁工作的开始。“从长远来看,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把行蓄洪区的人口全部迁到外面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新安全》杂志社供稿)
链接
多灾的淮河
  淮河洪涝灾害频繁,数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其原因首先是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复杂多变,汛期暴雨经常发生。其次是地理因素。淮河上游落差大,中下游落差越来越小,有些河段甚至出现倒比降,洪水宣泄不畅,使中游水位居高不下,产生巨大的防洪压力。同时,因淮河干流泄洪不畅,高水位长时间顶托,大小支流河口(湖口)地区和洼地积水难排甚至洪水倒灌,形成“关门淹”,极易造成严重内涝。此外,自公元1194年开始,黄河挟大量泥沙南犯夺淮持续700多年,破坏了淮河原有水系,淤塞了中下游河道,加重了淮河水患。
  20世纪,淮河曾多次发生较大洪灾。其中,1991年6至7月份,淮河水系发生了两次大洪水。受灾耕地8275万亩,受灾人口542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40亿元。
何谓行蓄洪区
  行洪区、蓄洪区统称为行蓄洪区。
  行洪区是指天然河道及其两侧或河岸大堤之间,在大洪水时用以宣泄洪水的区域。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时用于扩大河流的泄洪断面,增加泄洪能力。
  蓄洪区是指用于暂时蓄存河段分泄的超额洪水,待防洪情况许可时,再向区外排泄的区域。主要起存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以减低洪水对河道两岸堤防的压力。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