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形成全民奉献的良性循环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09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形成全民奉献的良性循环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弘扬奉献精神大家谈 形成全民奉献的良性循环 建设银行湖北省荆门市分行 蔡朝阳   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

形成全民奉献的良性循环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弘扬奉献精神大家谈

形成全民奉献的良性循环
建设银行湖北省荆门市分行 蔡朝阳
  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人们对奉献的理解也不一致。有两种观点很具代表性:一种觉得讲奉献是大道理,是别人的事,没想到要奉献;另一种担心因奉献而牺牲个人利益,不想去奉献。在全社会倡导奉献精神,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他,要让人们提高认识,打消顾虑,就必须既抓思想教育“软”的、“虚”的方面,又要抓机制建设“硬”的、“实”的方面,才能收到实效。
  通过教育和舆论,帮助公民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尊重奉献者的社会氛围,让人们乐于奉献
  每一个公民都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之中,不能孤立地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人与人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在接受他人的奉献,都在享受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自己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奉献的主体。从本质上讲,社会的进步正是基于每个个体“百川归海”式的奉献,汇集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将历史和社会一步一步地推向前进。通过教育和舆论,可以对公民进行奉献精神的普及教育,让他们成为奉献的主体,自觉去为他人奉献。青少年正处于更新知识、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尤其要对这一群体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
  建立奖励机制,让人们甘于奉献
  不少人不是不想奉献,而是看到奉献者牺牲了个人利益却得不到社会认可和应有的回报,因而不愿无私奉献。建立奖励机制是弘扬奉献精神的必要途径。这包含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方面:一方面,可根据奉献者的道德影响力和物质贡献度给予物质上的回报;另一方面,应对奉献者进行充分的精神鼓励,比如进行表彰和舆论宣传。对奉献者而言,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重要,因为,他们所追求的往往就是精神的充实和愉悦。但由于我们在物质奖励方面特别薄弱,所以,在实践中,强化物质奖励可能更急迫。
  建立保障机制,让人们敢于奉献
  “见义勇为?我要是牺牲了,我的家人谁照顾?”、“我可以去艰苦的高原工作,可一旦落下个疾病怎么办?”这是一些人的顾虑。不能说他们的想法多余,因为对奉献者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确是实际情况。保障机制的建立,旨在让奉献者解除后顾之忧,避免出现“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的情况。建立保障机制,除了考虑奉献者本人之外,应更多地顾及奉献者的家人。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让一些人不得不奉献
  前几年,曾有某市一位副市长见女童落水而不救,导致溺水悲剧的发生。较之于普通公民,广大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各类国家公职人员应视奉献为义务,必须带头践行奉献,倡导新风尚,以为社会公众作表率。另外,他们往往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讲奉献与不讲奉献差别很大。所以,应该形成一种监督制约机制,对上述必须奉献而不奉献、能奉献而不奉献者进行一定的惩罚。相信这些措施会促使一些同志转变作风,带动全民族形成奉献的良好风气。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