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夏天的感动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0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夏天的感动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漫笔 夏天的感动 卢新宁   周末与几个朋友一起吃饭。餐馆服务小姐殷勤地摆着碗筷,一个正在大学读书的朋友看着手中'...

夏天的感动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漫笔

夏天的感动
卢新宁
  周末与几个朋友一起吃饭。餐馆服务小姐殷勤地摆着碗筷,一个正在大学读书的朋友看着手中的一次性木筷子叫住了服务员,问有没有别的筷子,比如竹子的。
  服务员抱歉道,平时都是用的竹筷,可今天数量有些不够。
  大学生坚持说,能不能再找找,我还是想用竹筷子。
  说话的时候,菜就上来了。因为他们的争执,我们一桌子的人都没好意思动筷子。大学生固执地等着,直到服务员找来竹筷子。
  很小的一件事,却让人感动。大学生平时极腼腆,养尊处优的城市孩子,话不多,也没发过什么关于环保的宏论,但这次“筷子事件”却让我们刮目。
  这个发生在京城盛夏的小事,与西部山沟里正积极性高涨地退耕还林的农民,有一些关联。森林少了,我们不能再浪费木材;森林少了,我们必须退耕还林。从不同的角度,由不同的道路,我们向着郁郁葱葱的森林进发。为更多的国土能留住绿色,为我们的地球能继续年轻,城市和乡村,大学生和农民都在认真地坚持。
  这种坚持的背后,是观念翻天覆地的变化。木材生产曾是新中国的一大产业,在相当一段时间,林业曾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产业。那时候伐木工人“夯吆夯吆”的号子声,与参天大树应声落地的巨大轰鸣,构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的经典画面。前50年国家建设的急需,使得林业在“重取轻予”的政策下,奉献出约100亿立方米的森林资源,相当于现有森林蓄积的80%以上。
  而今,当我们重新摆正人与自然的位置之后,终于认识到森林绝不是单一的林木,更不仅仅是可以用作生产资料的树木,而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一个可以有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巨大宝藏。人类从森林里走出来获得生命,也要靠森林呵护在其中延续生命。
  懂得了这些道理之时,我们已经失去了众多的森林。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平均为27%。而我们只有16.55%。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有关政策的引导下,我们满怀歉疚地开始填补森林之间的空白地带,用行动修复与地球的关系。这其中,大的镜头是国家一年对林业投入400多亿元,从5年前的“天保工程”,到今年6月《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定林业必须“跨越式发展”;小的镜头是大学生决然拒用一次性木筷、农民心甘情愿退耕还林。
  其实,很多时候小事情更能说明问题,就像细节更反映历史。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人们对森林的保护是从关注猫头鹰锐减开始的;英国伦敦,人们对城市生态的反思始自一场“寻找麻雀”行动。而今夏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一些小事,也附着令人深思的信息。可以想到环保概念的深入,也可以想到生态意识的普及。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