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别把院士当“花瓶”——关于高校引进院士的思考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0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别把院士当“花瓶”——关于高校引进院士的思考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教育论坛 别把院士当“花瓶” ——关于高校引进院士的思考 阎广芬 张立彬   '...

别把院士当“花瓶”——关于高校引进院士的思考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教育论坛

别把院士当“花瓶”
——关于高校引进院士的思考
阎广芬 张立彬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人们仰慕院士,称颂院士,各高校竞相引进院士,确也势有必然。不言而喻,引进院士可为高校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院士智力共享机制,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聘任院级领导职务,让院士“掌门”;聘任名誉职务、顾问,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学校形象;聘任兼职教授、博导,合作培养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聘请院士合作进行科技项目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水平和成功率;聘请院士开展科技咨询、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等等。
  但是,毋庸讳言,目前院士智力共享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把院士视为“花瓶”,任意摆放。有些高校引进院士,不是看重院士的知识资源,而是看重院士的“名气”资源;不是从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出发,而是借名人装点门面,抬高身价。有的高校,不管科研条件是否具备,不管是否需要某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也盲目引进,硬“挖”院士,大造声势。比如,开大会时请院士坐主席台,让大家见见面;颁奖会上请院士给获奖者发个奖,让群众鼓鼓掌;新闻发布会上请院士出出场,让记者扫一下镜头;联谊会上一些不相识的人请院士站在中央,让他们轮流照照相等等。
  “引智”热中有冷,造成人才资源浪费。目前,我国高校掀起的“引智热”、“院士热”,一方面反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逐步形成,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引智热”中有冷的现象存在,这种冷现象直接影响到人才利用的效率,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具体而言:一是“外引”热,“内引”冷,外来和尚好念经。重点高校到国外“引智”,对国内重视不够;一般高校到重点高校和国家科研院所“引智”,对本校人才重视不够。一些高校为了挖到院士,条件是每年薪金数十万元,科研启动费100万元,几室几厅的商品房,结果引进了一个人才,损伤了学校几千人的积极性。二是“引智”热,“用智”冷,高成本“引智”与人才浪费并存。有些高校高薪聘来院士、专家,却没有科学的利用方案,只是为了提高学科知名度和招生号召力。三是“人才竞争”热,“环境竞争”冷。科学家渴望的环境不仅仅是汽车、房子、办公室,还要有宽松的科研环境,以减少科研活动的不必要的运转成本。
  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一座“金山”,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笔者认为,高校引进院士智力工作尚需重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创造有利于院士发挥作用的科研硬环境和人文软环境。只有为优秀人才、杰出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才能使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切实使用好院士高层次智力资源,使之产生最大效用。高校不能仅仅热衷于“挖”,还要注意加大使用好“共享院士”的工作力度。具体而言,其一,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和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申报中的重要作用。其二,在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使用上不要吝啬核心“位置”,要让他们走向前台,大胆赋予实权,直接分管一个方面、多个方面,甚至主持一个单位工作。
  充分发挥“群体效应”,重视站在国际前沿的学术梯队建设。院士所承担的往往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重点和关键性课题的研究,高校除提供必需的科研工作条件外,不可能由院士“单枪匹马”去完成这样大的科研任务。要发挥引进院士的核心作用,就必须在他的旗帜下聚集一大批优秀的、有实力的、专业学科配套齐全的、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中青年科技力量。
  (阎广芬,河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张立彬,河北大学党委组织部处级组织员。)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